團結湖參考|“差點忘了從前”,是在提醒把握當下

2003年我讀大一,那年有個特別熱的新聞,北大中文系畢業生陸步軒成了一名賣豬肉的攤販,二十多年前這則新聞引發的激烈討論可想而知,這讓剛剛就讀中文系的我不免有一絲迷茫。

新聞照片上,陸步軒戴着眼鏡在磨一把切肉刀,如果當時有短視頻,他倒是可以拍一條“自從賣起豬肉,我差點忘了以前是幹嘛的”,視頻畫面從豬肉和案板,絲滑地切換到北大錄取通知書和未名湖,流量必然不小。

許多年後,像陸步軒那樣因爲各種原因而“脫下長衫”的人越來越多了,以至於“自從幹了XX之後,差點忘了以前是幹嘛的”,在短視頻平臺上已經成了一個獨立系列。原本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的丁遠昭,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並在北京大學、牛津大學分別拿到碩士學位,但去年3月他突然收到學校不再續約通知,經過多次求職無果後,他選擇回國當了一名外賣騎手。

“差點忘了以前是幹嘛的了”,這個系列短視頻大概內容都是這樣,本來是律師、主持人等被認爲是“穿長衫”的白領羣體,卻幹起了外賣員、紋眉師等體力勞動。大部分人看到這些視頻,第一反應都是感嘆就業競爭越來越大了,像丁遠昭這種因失業而轉行的確實不少,但並不是全部。

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因爲原來的工作薪資不高,而主動從會計、前臺等轉行爲住家育嬰師、銷售主播,有人曬出自己的薪資從原來的三五千,提高到了一萬甚至三萬多。還有一部分人把外賣騎手當成兼職或者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有一位程序員因爲受不了“大廠文化”,而兼職做騎手,每天只跑固定的幾個小時,其他時間給人家設計、維護網站,他說做騎手相當於有氧運動。再比如媒體也曾報道過有大學老師、作家兼職送外賣、開滴滴,這也都屬於體驗生活。

這其中還有一部分小衆人,特別值得關注,他們把體力勞動當成了一種“療愈”。博主@樑但丁飽受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困擾的他認爲體力勞動能讓心靜下來。博主@五華柚長期從事法律工作後卻患上了抑鬱症,他認爲開出租對他而言是一種休養,簡單的工作放鬆身心。

他們的經歷對現代人特別有啓發意義,人類在進化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從事體力勞動,我們的身心真的能承受不斷過載的信息麼,“體力勞動擁有療愈的力量”,這句充滿道家智慧的話帶給我們很多思考。

對於社會結構和就業觀念的變化,我們不必一定給出評判,因爲每個人的選擇都是他自己權衡後的結果,都有屬於他的合理性。但從這些視頻中我們看到,面對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這些人並沒有就地“躺平”,而是調整就業觀念,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選擇新的工作,並對看上去有“落差”的工作投入十分熱情去做,這是他們對勞動的尊重,這種尊重也應該成爲全社會的共識。

以什麼心態去工作,結果可能會有天壤之別。陸步軒的豬肉攤後來發展成爲了大型企業,年銷售收入十幾億,丁遠昭這樣的人或許也不會一直從事外賣騎手,一個人如果能抱持對勞動的尊重去工作,無論在什麼行業中總有一天都會閃耀光芒。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於永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