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技術!花蓮慈濟推1新療法可修復視神經 患者視力進步7成
突破性技術!長效型注射療法可修復視神經,8位患者視力進步7成。(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投入視神經修復治療研究20餘年,以「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肯定。(花蓮慈濟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投入視神經修復治療研究20餘年,透過動物實驗證實G-CSF藥物注射在眼球玻璃體,有效幫助體內分泌幹細胞修復受損處,接着以既有G-CSF藥物倍血添長效型GP-01運用在臨牀,12位患者透過人體試驗後有8人視力達到7成進步,蔡榮坤近日也以「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肯定。
眼疾患者因青光眼、視神經炎、外傷、缺血性視神經疾病等狀況失去視力,但因視神經無法再生與修復,是許多眼科醫師無能爲力的困境,也是科學家想解決的難題,於是蔡榮坤決定將臨牀問題帶到實驗室研究。
他說,經動物實驗建立標準化視神經受傷模式後,2007年看到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使用藥物G-CSF治療腦中風動物模式效果,透過藥物釋放骨髓裡幹細胞和白血球,利用身體原有的運輸系統,讓幹細胞到達腦部受傷地方並做修復,於是靈機一動,心想視神經也是中樞神經,且全球還沒有人使用這種藥物和方式治療,便嘗試用動物實驗應證。
蔡榮坤實驗發現,視神經受傷後神經和視網膜細胞會自行分泌G-CSF自我保護,但數量不足以自我修復,便開始思考若用外在方式補充或許能發揮效果,並突破「血管視網膜屏障」讓藥效進入眼睛,不過注射藥物會讓體內白血球增加稀釋藥效,他最後決定將藥物直接注射眼球玻璃體,結果有效又安全。
蔡榮坤接着申請人體試驗,以既有G-CSF藥物倍血添長效型的GP-01運用在臨牀上,有位高雄患者視神經受傷,且施打類固醇沒有起色,輾轉向蔡求診並自願申請「症狀外療法」(off-label use)治療,是全球首位使用該藥物治療外傷型視神經損傷的患者。
蔡榮坤說,雖然該患者受傷時間已過1個月,但施打藥物1周後視力仍有進步,應證動物實驗後及藥物安全又有效的的想法,之後眼科研究中心展開人體試驗,招收全臺12位眼疾患者,經注射治療,有8人視力達到7成進步,甚至有位女性視力從0.1恢復到0.8。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投入視神經修復治療研究20餘年,以「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肯定。(花蓮慈濟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他坦言,雖然治療方式簡單,但實驗和發現過程卻經歷20年以上,且該藥物目前並非針對眼科所使用的藥物,且由外部注射藥物療效有極限,病人也需重複施打,眼科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爲此與生技公司合作啓動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及訊息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等藥物,對視神經疾病的治療研究,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若未來人體試驗順利,希望能讓更多患者重獲光明與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