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外資加碼投下“信任票”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西方一些人就會拋出“外資撤離中國論”試圖引起關注。與這種論調截然不同的現實卻是,不但奔赴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與日俱增,它們投資的廣度與深度也在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對外開放中發展自己,造福世界。中外攜手書寫的合作故事裡,“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持續上升。

外商加碼投資 佈局向“新”而行

2024年,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萬家,同比增長9.9%。近5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收益率約9%,位居全球前列。數據顯示,中國依然是跨國投資的高地,“到中國去”正成爲越來越多外企的共識。

自去年年底以來,多家外國大企業宣佈繼續加大力度佈局中國:法國醫藥巨頭賽諾菲宣佈投資10億歐元,在北京新建胰島素生產基地;德國光電行業巨頭蔡司宣佈將在上海購地自建大中華區總部綜合園區……

從這些動向中,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的趨勢——不少有遠見的外企正藉助中國製造的產業鏈優勢,緊鑼密鼓在華增資擴產,推動自身生產能力和研發水平提質升級,向“新”而行。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佔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1.7%。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98.7%、40.8%和21.9%。

開放腳步不停 引資“磁力”不減

1984年,大衆與上汽的牽手開啓了中國汽車工業一個嶄新的時代。大衆不僅在中國市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銷量奇蹟”,更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壯大。

如今,大衆與中國的合作已不僅僅停留在傳統汽車領域,還向智能化、綠色化等高新技術方向拓展。2019年,上汽大衆新能源汽車工廠在上海安亭落成。2023年,大衆向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簽訂戰略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大小組合”技術合作逐步升級。今年1月6日,大衆宣佈與小鵬汽車攜手打造中國最大的超快充電網絡,深度融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浪潮。

大衆在華髮展歷程,正是中外企業雙向奔赴、共同發展的縮影。如今,外企通過深化對華投資,不僅能獲取新技術與市場機遇,還能借助中國快速發展增強全球競爭力。對於中國而言,外資持續流入,帶來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開放水平的提升。這種雙贏的合作模式,正是投資中國的底層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利用外資規模穩居全球前列。目前,中國在降低“進”的門檻、對接“高”的標準、提升“促”的水平、營造“優”的環境等方面不斷進步。在開放的康莊大道上,中國與世界攜手共進,合作共贏之路將越走越寬廣。

攜手共享機遇 同心共贏未來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當下,“投資中國”不僅是外資企業追求利潤的務實之選,更是爲了實現創新發展的戰略抉擇。

德國黑森州歐洲及國際事務司前司長米夏埃爾·博爾希曼表示,跨國公司看重的不僅是市場規模,更是中國消費者對高質量、創新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對於德國企業而言,諸如汽車、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的高端產品在中國市場具有巨大潛力。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視角看,外資企業與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合,不僅有助於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爲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注入了新動能。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近年來不僅多次到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還走訪西安、貴陽、南寧、紹興等各具發展特色的城市,對中國高質量發展有着深刻印象。他認爲,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將從中國發展中持續受益,中國式現代化將更多惠及周邊地區,助推亞洲各國共同邁向現代化。

投資中國,正當其時。外資用真金白銀爲中國投下“信任票”,深刻反映了全球工商界的普遍共識:在全球政經格局不斷演變、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中國以開放的姿態、創新的活力和共贏的理念,將爲世界經濟的穩定與增長提供強大動力和令人信服的確定性。

(據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記者許蘇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