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美國」 臺灣企業國際化的關鍵一步
▲投資美國不僅是應對關稅的短期策略,更是臺灣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長期佈局。(圖/記者李毓康攝)
●楊聰榮/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臺師大
投資美國不僅是應對關稅的短期策略,更是臺灣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長期佈局。在全球貿易環境日益複雜的當下,美國市場憑藉其經濟規模、技術優勢與穩定性,成爲臺灣企業拓展國際版圖的理想選擇。
投資美國不僅是應對外部壓力 更是主動追求長期發展的佈局
目前,臺灣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仍在進行中,川普政府已自2025年8月1日起對臺灣進口商品實施20%的互惠關稅,這雖從原擬的32%調降爲臨時措施,但談判尚未達成全面協議,臺灣政府正積極爭取更優惠稅率,特別針對晶片等關鍵產品。
在這種不確定性下,投資美國成爲必要備案,能幫助企業規避關稅壓力,並透過深度融入美國市場,實現技術升級與品牌價值的飛躍。這不僅是應對外部壓力的被動選擇,更是主動追求長期發展的戰略佈局。
新東向產業聯盟的成立,正是希望協助臺灣企業跨越資訊與資源的門檻,提供投資美國的專業建議與管道支持。無論是尋找合適的州別、瞭解當地法規,還是促成與美國企業的合作,聯盟的目標在於爲企業打造一條通往美國市場的順暢道路。我們提供市場分析、法律諮詢與合作媒合等服務,旨在降低企業跨國投資的風險,讓臺灣企業能夠順利落地美國市場,並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在此關稅談判懸而未決之際,聯盟更強調仔細盤點臺灣產業的赴美潛力,並有機會組織美國考察團,親訪多州考察投資環境,這將是延伸臺灣經濟實力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臺積電(TSMC)已宣佈追加1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計劃,使總投資額達1650億美元,包括興建三座先進晶圓廠、兩個先進封裝廠及研發中心,這不僅是單一企業的成功案例,更爲其他產業如電子、通訊、石化等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
臺積電的舉措展現了臺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其在美國設立先進晶圓廠,不僅緩解了半導體短缺的壓力,也深化了臺美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這一案例證明,投資美國能有效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爲臺灣產業鏈注入更強韌性。
這樣的投資趨勢,將進一步帶動臺灣產業鏈的升級與國際化。透過與美國企業的合作,臺灣企業能夠接觸到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提升產品競爭力;同時,美國市場的高標準要求,也將推動企業在品質與創新上實現突破。
更重要的是,在當前關稅環境下,我們應好好仔細盤點適合赴美髮展的產業。除了半導體與電子領域,生物科技、綠能、電動車供應鏈、精密機械及AI相關產業均具高度潛力。
這些產業不僅能受益於美國的研發資源、龐大市場與政策誘因(如淨零轉型與稅務優惠),還可加速臺灣從勞力密集型轉向高科技投資。例如生物科技企業可利用美國的創新生態推動藥物研發,而綠能與電動車產業則能搭上美國的能源轉型浪潮。透過系統性盤點,我們能識別出這些產業在美國特定州(如亞利桑那的科技樞紐或德州的能源中心)最具競爭優勢。
爲實踐這一盤點,新東向產業聯盟計劃組織美國考察團,邀集企業代表、學者與政府官員,親訪美國多州,考察當地法規、勞工市場與投資誘因。這不僅能提供第一手資訊,還可促成現場媒合,加速合作機會。
考察團的設計將聚焦實務,如參訪臺積電亞利桑那廠,借鏡其落地經驗。或與美國商會對話,瞭解稅務優惠與供應鏈整合。如此一來,臺灣企業不僅能規避關稅壁壘,還能主動延伸經濟實力,轉化挑戰爲全球佈局的動能。
總體而言,投資美國是臺灣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新東向產業聯盟將持續扮演橋樑角色,協助企業把握這一機遇。
臺積電的成功只是起點,未來若有更多企業加入這一趨勢,臺灣不僅能在國際市場中提升影響力,更將迎來產業全面升級的新時代。這不僅是產業升級的起點,更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全面延伸。
▼臺積電的成功只是起點,未來若有更多企業加入這一趨勢,臺灣不僅能在國際市場中提升影響力,更將迎來產業全面升級的新時代。(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