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289.82億元!四川省“老鐵路”將擴能改造,線路全長260公里

提起成渝鐵路,人們總會想起“新中國第一條鐵路”的光環。1950年6月,10 萬軍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開工建設,僅用兩年時間便建成了這條全長505公里的鋼鐵動脈。1952年全線通車時,這條單線鐵路把成都與重慶的車程從一週縮短到15個小時,成爲西南經濟的大動脈。然而,隨着成遂渝動車、成渝高鐵相繼投用,成渝鐵路客運量驟減,運力閒置近七成。此外,由於線路彎道多、坡度大、時速僅40公里,已成爲四川南向出海最短路徑上的“卡脖子”段。

爲此,早在“十三五”初期,四川省便提出“對成渝鐵路等既有幹線鐵路進行擴能改造”。那麼,爲何這條見證了西南地區工業化進程的“老鐵路”還要擴能?答案就寫在國家戰略裡:成渝鐵路成都—隆昌段是西部陸海新通道西線的起點,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中“多式聯運貨運主軸”的關鍵一環。此外,目前成都至內江段開行貨物列車33對/日,能力利用率達69.5%;內江至隆昌段開行貨物列車19對/日、普速客車1對/日,能力利用率爲55.8%;既有單線鐵路已無法滿足需求。

所以,只有把這段248公里的老線升級改造,才能與隆黃鐵路、敘畢鐵路、黃百鐵路貫通,形成成都48小時直達北部灣的陸海聯運大通道。更重要的是,對四川而言,這意味着“川貨”不用再繞道重慶,經欽州港出海,物流成本可下降一成以上。

據悉,成渝鐵路成都至隆昌段擴能改造工程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關鍵組成部分,旨在提升既有線路貨運能力,強化成渝雙城經濟圈與東盟的物流連接。根據早期研究方案可知,工程總投資估算289.82億元,線路全長約260公里,包含新建單線209.76公里、增建二線3.75公里及改建既有線4.73公里,設計時速120公里,客貨雙線運營。改造後,線路貨運能力將顯著提升,成都至欽州港運距縮短近200公里,運行時間從20小時壓縮至10小時,成爲四川最經濟的出海貨運通道。同時,線路將與隆黃鐵路銜接,構建西南地區至北部灣的幹線物流網絡,預計遠期年貨運量達4069萬噸,較現狀增長超100%。

雖然如此,但成渝鐵路成都至隆昌段擴能改造工程提出以來,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但前期工作進展卻十分緩慢。據悉,成渝鐵路成都至隆昌段擴能改造工程規劃歷程始於“十三五”期間;但直到2021年,項目才正式啓動勘察設計,2022年初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並上報國鐵集團審查。2023年6月,可研報告仍處於國鐵集團審查階段,內江城區段鐵路外遷方案作爲比較方案納入其中;同年8月,資陽南站規劃公示,明確物流園區佈局及接入泛亞鐵路中通道的功能定位。2024年9月,項目持續推進前期工作,可研報告仍在審批中。截至2025年7月,儘管部分節點工程(如資陽南站、椑木南站)已啓動建設,但整體項目仍待可研批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