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日本夏令營與德國下水道:文化整肅還是網路雞湯文?
由於一胎化政策形成的「421」家庭結構,絕大多數中國兒童都是有一對父母與2對祖父母的獨生子,容易被長輩溺愛。(圖/中新社)
最近中國大陸與美國爲主的西方國家關係惡化,加上大陸經濟增長趨緩,整個社會的氣氛顯得沉悶而緊繃。而在許多知識份子聚集的網路社羣上,兩個與外國文化相關並曾在當年引爆熱烈討論的議題──日本夏令營、德國下水道──再度活躍起來。甚至有不少文章刻意帶風向指稱這些議題是「公知」們提出來的,讓許多人擔心是否會再興起一股對較具自由主義色彩的知識份子的批判。
「日本夏令營」與「德國下水道」是相隔近20年的兩個文化界的事件,兩起增引爆熱烈討論的事件在多年之後被合併起來討論,讓人隱約感覺並非偶然。其中的日本夏令營事件起於1992年由宋慶齡基金會在內蒙古主辦的「中日少年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有數十名日本兒童與中國兒童參加,後來有人據此寫出一部報告文學《夏令營史上的一場變革》,1993年以《我們的孩子是日本的對手嗎?》爲題發表於《少年兒童研究》雜誌,隨後有多份雜誌加以轉載,並引發熱烈討論。
這一次的活動是負重10公斤徒步20餘公里的健行考驗,文章記載健行途中的中國兒童叫苦連天,將裝有重物的書包扔進隨行車中,還有孩子生病或撐不下去而放棄。相對地日本孩子則頑強地按計劃走完全程,一路上還精神抖擻地相互協助並彼此打氣。
中日少年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的情況由一部報告文學《夏令營史上的一場變革》在1993年刊出,轉載的媒體則以《夏令營中的較量》爲題發表。(圖/《讀者》雜誌)
文章的結論是中日兩國的孩子在意志力、體力與紀律性有很大差距,即便他們各自背的書包的品質也有很大落差,造成許多中國孩子因書包揹帶斷落而無法完成任務,途中比較艱難路段還有很多中國父母把孩子拉上車,充分顯露出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差異,以及孩童心理與生理素質明顯落後的問題,如此的下一代未來要如何參與全球競爭,令人十分擔憂。
在長期一胎化政策下,易受溺愛的獨生子女身體與心理素質比非獨生子女要弱一些。(圖/新華社)
文章刊出後引爆巨大反響,有檢討造成3代人的「421」(祖父母4人、父母2人、孫子1人)結構形成溺愛孩子風氣,也有反省「只重考試不重健康」的學校教育風氣。媒體與學者深入檢討生育政策甚至家庭文化與社會上的士大夫觀念,一時間反省教育體制蔚爲風潮。
至於「德國下水道」則是2010年《南都週刊》所發表的一篇深度報導,內容讚揚曾經在滿清時期的德國人爲其租借的青島設計了足夠使用百年的現代排水系統,其設計精良,至今還能正常且有效的運作,下大雨時保障青島市不會淹水。該文受到不少媒體轉載,並邀請專家評論。
題爲《青島古力:一百年前的遠見,無法複製的德國經驗》網文廣爲流傳,但其中所稱油紙零件包的內容被證實爲虛構。(圖/青島新聞網)
該文刊出後不久,網上隨另有一則題爲《青島古力:一百年前的遠見,無法複製的德國經驗》網文也搭着順風車在網上廣爲流傳。文章指稱:「青島城市建設人員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損壞,到處找不到合適的,最後求助於德方,結果對方回覆說,在損壞的零件周圍3米內肯定藏有備件,工程人員細心查詢後果然發現小箱子,找到了油紙包着的零件,拆開後依然鋥光瓦亮。」此事後來經媒體向青島市政府查證時被否認,還有城建工作人員透過學術界向德方資深工師查詢,亦稱不曾耳聞此事,網路謠言才完全獲得澄清。
公知是指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分子,在大陸曾引起一陣文化反省熱潮,但2011年後此一名號快速銷聲匿跡。(圖/南方人物週刊)
然而,近幾年中國與西方國家及日本關係漸趨緊繃,許多社羣網路平臺都出現「德國下水道、日本夏令營真的是公知提出的嗎?」的疑問,也有人猜測這可能是以過去曾被官方與宣傳機構批評並遭到整肅的「公知」(公共知識份子)爲目標,雖然目前已幾乎不再使用這種稱謂,但它有可能是文宣部門將對一些學術或文化界人士進行整肅的先聲,這還得視官方是否對學術文化界有進一步的動作而定。
另外有些評論將德國下水道與日本夏令營視之爲「人生雞湯」型的勵志故事,它們都貼着日德等工業強國的標籤,能誘發中國大陸民衆長期以來想晉身工業強國的渴望。不過誠如一些評論所說,這些看似人生雞湯的文章可能是別人撈走雞肉後留下來的滓渣,要如何取捨得多一份心思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