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孩子的雙眼,望見詩意三江源(新語)

王炳燃

最近,在北京對口支援青海玉樹15年之際,兒童劇《高原上的黑眼睛》再次回到創作的出發地,爲當地的孩子們演出。

當都市的霓虹與高原的星子在劇場穹頂下交相輝映,兒童劇《高原上的黑眼睛》完成了一場關於三江源的詩意遠行。這部作品以青海玉樹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爲背景,講述北京男孩夏天在三江源邂逅玉樹少年扎西等小夥伴,收穫了一段真摯友誼的故事。創作這部以青藏高原爲底色的作品,我們希望讓振翅飛翔的黑頸鶴,帶着雪山的晶瑩、草原的遼闊,從三江源飛向都市劇場,書寫帶着青草氣息的詩行。

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帶着對雪域高原的嚮往前往青海採風。我們踏上高原,在崎嶇的山路跋涉;走進學校,感受孩子們澄澈眼睛裡的故事和願望;走進帳篷,聆聽牧人古老的歌謠;反覆觀看相關紀錄片、電影,閱讀大量相關文學作品,從新聞和文獻中捕捉高原上動人的瞬間……終於,高原上的人物、動物、歌舞,從模糊變得清晰,匯聚成動人的創作形象。

我們在三江源感受到了濃郁的詩意,要讓這份詩意在都市劇場落地生根,就需要打破地理隔膜與文化差異。於是,創作中的兒童視角成爲不二選擇。劇中北京男孩夏天的眼睛,就是我們引導觀衆望向三江源的“望遠鏡”。初到高原時,夏天抗拒酥油茶、畏懼騎馬。而當他趴在草甸上數藏地旱獺的睫毛,在星空下聽斑頭雁的私語,這份從陌生到親近的蛻變,在舞臺的具象化呈現中清晰動人。

在對三江源的詩意表達中,木偶與歌舞成爲靈動的註腳。框架式結構的野犛牛、斑頭雁、赤麻鴨木偶,用竹骨紗翼勾勒出高原生靈的輕盈,當演員操控着它們在舞臺“奔跑”“翱翔”,傳統木偶藝術卸去了厚重的戲袍,化作現代美學的載體。

無論在青海還是北京的演出中,臺下一雙雙眼睛聚精會神,劇場裡不時響起笑聲與掌聲。我們感受到了觀衆的熱忱,更看見文化對話的可能。當北京小女孩在劇場外哼起《打酥油》的調子,當青海牧民的孩子指着臺上的木偶說“那是我們家鄉的白脣鹿”,這種跨越地域的情感共振,恰如三江源的水流終將匯入大海,不同地域文化的支流在藝術的河牀裡匯聚成詩的洪流。

當劇場的燈光漸暗,我們希望觀衆帶走的不只是一個關於高原的故事,更是一粒種子——它可能是對自然的敬畏,也可能是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對雪域高原的嚮往。

(作者爲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兒童劇《高原上的黑眼睛》導演)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6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