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人與自然的交響曲——內羅畢國家公園的和諧共生之路
新華社內羅畢5月20日電 通訊|人與自然的交響曲——內羅畢國家公園的和諧共生之路
新華社記者嚴鈺景 鄭夢雨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南郊,一羣長頸鹿優雅地昂起修長的脖頸,與遠處城市天際線的高樓競相“比高”;早已習慣了人類遊客乘車探訪,瞪羚成羣結隊在路邊翹首張望;白犀牛悠閒地啃食着金合歡樹的嫩葉……不遠處人類聚居區的喧囂,與這裡自然野性的靜謐,交織成一幅和美的畫卷。
這裡是成立於1946年的內羅畢國家公園——全球爲數不多坐落於首都的野生動物保護區。117平方公里的草原與林地上,山丘、河谷和湖泊點綴其間,棲息着100多種哺乳動物和400多種鳥類,斑馬、獵豹、獅子等動物與人類共享着這片土地。
內羅畢國家公園距離市中心僅約8公里,肯尼亞政府通過創新的生態管理,清晰劃定現代都市與原始荒野的邊界。內羅畢國家公園相關負責人米莉森特·卡桑比表示,公園三面以電網隔離城市,另一面則向安博塞利等國家公園開放,允許角馬、斑馬等動物隨季節遷徙。
“這種設計既避免了動物誤入城市引發衝突,又維繫了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白犀牛與黑犀牛的種羣因反盜獵巡邏和棲息地修復而得到穩定增長。”卡桑比說。
2025年,肯尼亞政府與中國科技企業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合作啓動“Tech4Nature”項目,將數字技術融入生態保護。內羅畢國家公園將結合無人機巡護和紅外相機追蹤,提升對獅羣、犀牛的監測效率。此外,公園正依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標準優化管理,通過科學評估確保保護措施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伊德里斯·哈拉凱是內羅畢國家公園的護林員,公園中央有幾座綠色的鋼製平房就是他每天工作生活的地方。“我們24小時持槍在公園內巡護,在防止非法盜獵的同時,也保護遊客的安全。”哈拉凱表示,在肯尼亞政府和各類保護組織的共同努力下,野生動物的數量逐年增加。
公園主門附近的博馬斯民俗文化村則通過傳統歌舞表演與生態旅遊,讓當地馬賽人等從保護中獲益,從而自發抵制盜獵與破壞行爲。
“肯尼亞政府深諳‘保護需紮根社區’的理念,通過遊客互動與科普教育,一度瀕危的長頸鹿烏干達亞種引發關注,這種長頸鹿高可達8米,頸長約2米,目前其種羣數量從瀕臨滅絕已轉爲逐漸恢復。”卡桑比表示,政府還推動“野生動物走廊”計劃,在城市化進程中預留動物遷徙通道,確保開發與保護共存。
如今,對到肯尼亞旅遊的遊客來說,觀看長頸鹿穿越大橋和火車同框,已成爲網紅打卡景點。由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的內馬鐵路一期,穿越內羅畢國家公園,爲保證鐵路建成後野生動物尤其是大型動物自由通行不受限制,採用了長達6.5公里的大橋全程穿越公園,最低橋墩7.5米,最高橋墩41.5米。此外,大橋還設置聲屏障,降低列車通過時的噪音,最大程度降低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在公園內的一塊高地上,三堆發白的灰燼高高壘起,這是焚燒象牙和犀牛角刻意保留的遺蹟。從1989年肯尼亞時任總統丹尼爾·阿拉普·莫伊,在公園內親自點火焚燒了12噸象牙,到2016年肯尼亞政府公開焚燒105噸象牙和1.3噸犀牛角,無不警示每一位來訪者杜絕野生動物交易,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的“地球村”。
“內羅畢國家公園不僅是肯尼亞的生態名片,更是全球城市化與自然保護共存的典範,這裡詮釋了人類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的可能。”卡桑比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