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成長的路上,每一步都不白走
不知道大家這周有沒有刷到這個新聞?說四川某中學專門在食堂設立學霸就餐區,區別對待學霸和普通學生。
由於精準踩雷了近期熱門的優績主義話題,一經曝光就在網上引發了軒然大波。一部分人認爲這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另一部分人則稱這是教育失策的表現。兩邊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
這種爭論無疑是當代人焦慮情緒的一種投射,在當下社會,焦慮幾乎無處不在,優績主義盛行,每個人的社會地位、權力和獎勵都只依據能力、才智和努力來分配。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獲得世俗標準中的社會地位、權力和獎勵,那麼,一定是那個人的能力、才智、努力還不夠。
我們不全盤否定優績主義,這個觀念有可取之處是肯定的,它鼓勵我們追求人生的最佳值,促進了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
但同時,它不適用於“教育”也是肯定的,相較於用“學霸”和“學渣”這樣的標籤來定義學生,我們更應該致力於創造一個更加友好和包容的學習環境,幫助每個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找到自己的價值,這纔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在這種“成績是唯一標準”的觀念驅使下,哪怕成年人都可能容易因爲過度追求成功,而陷入無盡的內耗之中,更別提三觀尚未成熟的學生了。
即使我們不一定對自己要求多高,也常會不自覺地被這套評判體系所影響。
南風最近在看的一個節目裡就出現了典型一幕。
是個選拔主播的節目,叫《王牌新主播》,邀請了7組直播主理人攜手45位新老主播,旨在通過三次直播實戰,最終選出1個年度榮耀團隊、3名年度榮耀主播,獲得百億流量扶持。
上下滑動可查看
劃重點:每次直播實戰都會有被優化的團隊。
在第一次直播實戰的準備環節,陳子揚所處團隊的其他三位隊員都對自己銷售實力足夠自信,又都想在節目中尋求突破,就都傾向於在直播中以創新形式來介紹產品。
只有陳子揚,始終堅持表示自己不想跳出原有的直播框架,好幾個人輪流跟他溝通也沒能談妥。
他的不配合嚴重影響到了團隊的進度,四人遲遲無法搭建起良好的合作。
陳子揚的焦慮來源於職場中團隊理念不合嗎?或者是在團隊中找不到合適的自我定位?
不,他之所以對創新方案產生牴觸,歸根結底,是因爲他對自己的實力不自信,所以害怕創新、害怕失敗、害怕因嘗試新事物而可能導致的自我價值貶值。
陳子揚的這種焦慮非常典型,是很多當代人都有的職場焦慮。這裡南風想強調的是,成不成功,不是衡量個體價值的唯一標尺,我們大可不必將通往成功的道路模式化,固化爲一種既定的框架。
你以爲成功是一條直線,其實,成功是千迴百轉,彎彎繞繞到終點,最後收穫經歷、體驗與成長。
很多時候,成長比成功更關鍵。
《王牌新主播》中,陳子揚焦慮到差點退賽時,冉高鳴也跟他分享了自己之前噴火馴獸的經歷,用自己走過的“彎路”勸誡他,也許在有限的選擇中,我們會經歷短期的不得已,但這些經歷都會在未來成爲一種養料成就長遠後的自己。
雖然最終這個團隊的創新並沒有獲得觀衆認可,但陳子揚想象中天塌下來的場景也沒發生不是嗎?
功利主義導向的思考方式,往往使我們忘卻生命的本質,可實際上,經歷本身就是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我們得到的東西是什麼,而在於我們度過了怎樣的人生。
又是一年考研季,考場上的考生們進行着又一輪焦灼的“一考定終身”,但一位滿頭白髮的考研人,卻讓很多人不禁平復了心緒。
這位阿姨今年52歲,這是她退休後第二次參加研究生考試。前半生都在從事金融行業的她,這一次報考了心理學專業。在阿姨看來,報考心理學研究生,相當於給自己又開啓了一次人生“相當於我活了兩個人生嘛。”
原來學歷提升不一定只爲了功利的目標,原來抱着成長的心態去學習、去生活,到了52歲還可以擁有重新開始的人生!
更何況,如果說成功是選擇的結果,那麼成長則是獲取選擇權的過程。
停更三年的李子柒重回大衆視野,不僅引爆全網、更是引爆全球。在這三年當中,她並沒有被“互聯網記憶短暫”的論調綁架,也沒有急於完成更新的KPI,而是在盡心陪伴奶奶,並且紮紮實實走訪了20多個省市,拜訪了100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這三年的成長與積澱,是她在未來前進的動力與方向。
回顧李子柒的過去,小時候跟着鄉廚爺爺跑流水席打下手,後來去餐廳端盤子、跟師傅學打碟,這些經歷都成爲了她實打實的收穫,成就了後來那個視頻中“無所不能”的李子柒。
看向李子柒的未來,她決心要探索更多新路徑傳播傳統文化,雖然未來的道路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但通往成長的路上,每一步都不會白走,“我堅信我選擇的路是正確的,也是有意義的”。
別陷入“結果導向”的誤區,而忽視了過程的重要性,在人生這場漫長的馬拉松當中,持續的成長永遠比短線的成功更加重要。
誰說非要站在領獎臺上纔算是閃閃發光?跳出優績主義之外,到處是多彩人生。
就像匯聚了一大批電商主播的《王牌新主播》,電商帶貨的未來有很多空間,所以主播們可以在節目上毫無顧忌地腦洞大開做嘗試,這次創新失敗了,那就下次再創新試試唄。
當你不再被優績主義裹挾,你會發現,失敗沒那麼可怕。
我們爲了目標而奮鬥,但如果目標沒能實現,也不代表我們就是糟糕的、差勁的、沒有價值的。這個世界是多元的,我們的價值不應該由單一的成功或失敗來定義,成功的定義也遠不止一種,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功之路。
擺脫優績主義的陷阱,關鍵在於發掘並追隨自己的熱情和天賦,而非只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認可或社會的標準。
別焦慮,朋友們,所謂成功的人生,是由你自己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