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解聘兩高管,招商仁和人壽變陣求“新局”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北京商報

招商局仁和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仁和人壽”)高層人事出現大變動。7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該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數字官(CDO)高宏、審計責任人胡良同日被解聘,“80後”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樊雪接任審計負責人。業績方面,在連續虧損多年後,2023年、2024年,該公司實現連續盈利。那麼,一家保險公司的兩位高管同時退出,可能帶來哪些影響?由虧轉盈的背後,有哪些因素推動?

副總經理、審計負責人同日解聘

近日,招商仁和人壽召開2025年第三次臨時股東會,會議表決通過了多起人事變動的議案,其中包括解聘胡良招商仁和人壽審計責任人職務的議案;解聘高宏招商仁和人壽副總經理、首席數字官職務的議案;聘任樊雪擔任招商仁和人壽審計責任人的議案。

簡歷顯示,胡良曾有頭部險企和監管方的任職經歷,高宏則具有多家大型保險公司的任職經歷,且已入職公司多年。

招商仁和人壽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兩位高管的調整屬於正常的人事變動,其中高宏已任招商局集團專職外部董事,胡良已任命爲公司品牌關係總監,並擬任廣東分公司總經理,相關審批流程正在進行中。

根據官網披露的信息,“80後”樊雪自2024年12月出任公司副總經理,2025年3月出任公司董事會秘書。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年至今,招商仁和人壽多個職位出現人事變動,如王其俠2024年2月出任公司副總經理,陳宇2025年4月出任公司首席運營官(COO);王海波自2024年12月出任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文玉2024年3月出任公司合規負責人。

在業內人士看來,險企同時解聘審計責任人與技術高管的情況較爲少見。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高管“一次性”調整在保險業並不多見,但銀行系或股東強勢公司偶見“集體換防”。一般而言,保險公司具有“資深+實權”雙重背景的人物同時退出,可能的原因包括,對數字化投入與審計合規成效仍有優化空間;配合新一輪戰略聚焦,即“換打法”。短期來看,人事變動的背後,對應條線的戰略連續性或被打斷,可能出現節奏放緩的情況。但中長期看,若繼任者能迅速補位並導入新資源反而有助於重塑治理與業務模型。

“仁和保險”這一品牌由來已久。輪船招商局於1875年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民族保險公司——保險招商局,並於次年創辦了仁和保險,保險招商局後來併入仁和保險。

2016年12月1日,經原保監會批准,招商仁和人壽正式開始籌建,並於2017年6月30日獲得開業批覆。該公司註冊資本爲65.99億元,由招商局、中國移動、中國航信三家央企聯合多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

虧損超20億元后轉盈

招商仁和人壽曾深陷虧損泥潭,2017—2022年,該公司累計虧損超20億元。2023年,該公司扭虧爲盈,盈利金額爲0.68億元,2024年盈利1.31億元。

今年一季度,招商仁和人壽保險業務收入49.42億元,淨利潤0.99億元。

“當前的壽險行業環境,我們目前面臨低利率、低收益、低償付能力的三低週期,在750曲線持續下行的環境下,壽險行業存量高定價利率保單將面臨極大的壓力,需要不斷增提準備金,大幅衝擊公司的淨利潤結果,剔除750曲線變動影響後,公司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73.8%。”招商仁和人壽表示。

對於公司由虧轉盈的原因,招商仁和人壽表示,從外部因素來看,國家和監管密集發聲提振信心,綜合施策積極應對利率下行週期。監管機構密集出臺多項有利於壽險業穿越三低週期的政策:一是壓降產品利率,控制利差損風險;二是實施“報行合一”,控制費差損風險;三是鼓勵使用工具加強逆週期調節。從內部因素來看,2023年以來,公司堅定實現打平盈利目標,遵從規律、強化轉型,通過降本增效、縮短久期、持續強化投研能力建設等資負聯動多措並舉,公司於2023年扭虧爲盈,並且2024年持續盈利。

招商仁和人壽也表示,2025年將錨定盈利目標,圍繞“優產品、控成本、創價值”九字方針,堅定業務轉型及穩健經營,強化投研能力建設,抓好負債質量及成本管控,有效應對逆週期風險,助力公司實現持續盈利。

償付能力是險企經營發展的生命線,亦是監管評估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2025年一季度末,該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90.46%,較2024年四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00.77%下降了10.31個百分點,該公司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主要由於2025年一季度實際資本下降的幅度大於最低資本下降的幅度所致。

據瞭解,爲應對利率下行及市場波動等外部壓力,過去一年,該公司採取了一定的舉措以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一是於年中實施資產重分類,此舉顯著增厚了淨資產;二是持續壓降負債成本,嚴格管控各項費用;三是在投資端精準發力,不斷提升絕對投資收益。

一般而言,保險公司欲實現償付能力的提升,離不開險企增資擴股,即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股東注資,可以直接提升資本金,而“補血”的另一大途徑便是發債。早在2020年,招商仁和人壽獲批增資至65.99億元。與此同時,該公司也在通過發債補血,如2020年12月成功發行8億元資本補充債券;2021年6月成功發行1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同年10月,又成功發行1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

滿足多元需求成一大發力點

對於壽險行業而言,預定利率下調如一把利劍始終在上空盤旋。近日,保險業協會將二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設爲1.99%。這將觸發預定利率下調機制,市場普遍預期傳統險和分紅險的預定利率上限將分別下調至2%和1.75%左右。

“公司計劃於8月31日24時停止銷售預定利率不符合要求的保險產品,並做好新產品開發工作,確保業務穩定過渡。”對於在產品預定利率切換階段將採取哪些應對措施,招商仁和人壽對北京商報記者如是表示。

從招商仁和人壽的經營範圍來看,涵蓋普通型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和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分紅型保險、萬能型保險等。

需要關注的是,該公司儲蓄理財型險種持續佔據保費收入前五的榜單,以2024年爲例,該公司保費收入前五的產品中,包括一款終身壽險、兩款兩全保險、一款兩全保險(分紅型)和一款年金保險。

對於提高保障型產品佔比的舉措,該公司迴應表示,公司致力於爲客戶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風險管理、健康管理及財富管理綜合解決方案。在提升保障型產品佔比的戰略方向上,公司採取“口碑品牌建設”與“服務深度融合”雙軌並行策略。比如,公司推出“和家健康”系列保障產品,並以“和家健康驛站”爲核心載體。該模式聚焦客戶最關切的三大健康痛點,將保險保障與專業健康服務深度融合。

近年來,一系列有關健康保險的政策相繼出臺,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化與人口結構變化的雙重驅動下,我國商業健康險正經歷從粗放增長向精細化服務的深刻轉型。對於提升健康險的佔比,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校外導師支培元表示,在產品創新方面,可以開發與醫療資源綁定的健康管理服務(如防癌險+早篩服務)。在渠道合作端,可以與醫療機構、社保體系聯動,拓展團體健康險市場。

需要關注的是,招商仁和人壽召開的2025年度工作會議中提及,全力推進央國企及員工家庭首選的風險管理、健康管理及財富管理數智生態平臺建設。

招商仁和人壽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打造家庭賬戶數智化生態平臺建設,創建“1+N”家庭賬戶運作管理規則體系,打造家庭賬戶信息管理系統FRM,實現家庭客戶全方位運營管理。下一步,公司將加速推進2025年家庭戰略項目落地,實現銷售邏輯、保險產品及服務權益的一體化邏輯閉環,搭建完成滿足用戶家庭化產品及服務需求、銷售隊伍展業需求的一體化線上工具,持續聚焦家庭“風險保障—財富管理—服務融合”全生命週期需求,推進家庭萬能險等開發,滿足客戶多元化財富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