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裡沒有不美的公主”, 這組數據嚇出我一身冷汗

“顏值即正義”,一直是社會規範女孩的標準之一。當變美成爲了女孩們的天職,容顏焦慮就容易氾濫成災。美容院、整容機構裡扎堆出現的學生客戶日趨低齡化,最小的雙眼皮手術客戶甚至才六歲。

英國《經濟學人》報道指出:2020年接受整容手術的中國消費者61%屬於16至25歲之間,明顯高於兩年前的48%。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電影《好東西》讓女性敘事火了一把。

電影中的女性個個大方、獨立、美麗、聰明,活得自由自在。尤其小茉莉,一個聰慧清醒的小孩姐,簡直就是我的夢中情女。

但《好東西》帶來的負面評價也不少。有人說這部電影太懸浮,美化了絕大部分女性的真實處境,不如另一部女性電影《出走的決心》真實,更不如《我本是高山》意義非凡。

《好東西》也許是女性們嚮往的模樣:說“不”的妻子、不靠譜的媽媽、離經叛道的女兒。

但不可否認:乖巧懂事的女兒、循規蹈矩的學生、溫柔賢惠的妻子、教子有方的媽媽,或許纔是真實的圖景。

籠罩在女性身上的期待,如同標籤般貼滿了她們的人生路,稍有偏離,就會被扣上離經叛道的帽子。

無論我們如何歌頌“中女時代”,都無法否認,女性困境仍然存在,圍繞女孩的偏見、苛求、質疑、否定,從未消失。

童話裡沒有不好看的公主

童話故事向來偏心。

公主只能等待着那個打敗惡龍的王子前來拯救,而王子卻能挑選最漂亮的公主,爲她戴上皇冠,穿上水晶鞋,披上潔白的婚紗。

公主親吻了青蛙,青蛙也能變王子;灰姑娘只有穿上水晶鞋,才能被王子認出來;《美女和野獸》的故事,如果調換下性別,可能就不會發生了;宋佳和鍾楚曦是大美女,男性成爲配角才成立……

性別的不公平,從來未曾消失。

“顏值即正義”,一直是社會規範女孩的標準之一。

當變美成爲了女孩們的天職,容顏焦慮就容易氾濫成災。

新時代的女性一邊高舉“解放和自由”的旗幟,一邊卻仍被“白瘦幼”的標準束縛着,V型臉、天鵝頸、高鼻樑、精靈耳..……越來越多的女孩爲了符合潮流的審美要求,陷入節食減肥和醫美整容的漩渦中。

美容院、整容機構裡扎堆出現的學生客戶日趨低齡化,最小的雙眼皮手術客戶甚至才六歲。

英國《經濟學人》報道指出:2020年接受整容手術的中國消費者61%屬於16至25歲之間,明顯高於兩年前的48%。

《聽她們說》的開篇第一集《魔鏡》中,就對這個時代的女性發出靈魂拷問——

這是個看臉的時代嗎?

你到底在取悅誰啊?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活得如此卑微?

劇中齊溪扮演的女孩每天都要花2小時37分鐘照鏡子,用濃重的化妝品“改頭換面”,精緻的變臉術讓她在同學聚會時,一躍從兒時的小透明成爲人人誇讚的大美女。

班花誇她皮膚好,暗戀的男生想送她回家。可正當她得意洋洋以爲“我贏了”時,卻在回到家後發現雙眼皮貼掉了。

那一刻,天塌了!她又重新陷入到自覺“塌鼻子、薄嘴脣、大腮幫子、寬眼距、毛髮稀疏,是一個醜陋基因的集大成者”的深深恐懼中,將自己的面貌批駁得一無是處。

她的不自信,從小時候就如影隨形。

初二當領旗手時,後面的同學偷偷嘲笑她的大象腿。從此,她再也沒有穿過裙子。高中時,她的同桌給她起了一個“打狗棍”的外號,這個外號被同學叫了整整三年。高中三年,她暗戀的男生從來沒有正眼看過她一次,那時能跟隨長得美的班花上廁所,引起男生側目都是一種榮耀。

但比劇中女孩更讓人心疼的,是此時彈幕中無數人的感同身受。

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面對外界對自己的評頭論足和嘲諷挑剔,強烈的自卑感會重挫她們的自尊心,讓她們不得不在漫長的歲月裡想盡辦法彌補自己的“缺陷”。

隨着社交媒體的日益發達,使得“完美女孩”的評價體系上升到了2.0版本。她們即希望在人前“被看見”,又害怕在“被凝視”中會被批判,所以每一張精修的朋友圈照片,背後都離不開拍照、修圖、濾鏡、剪輯的精雕細琢,力爭展示自己“完美”的一面。

自拍5分鐘,修圖兩小時。你在朋友圈裡很難看到一張無P圖無濾鏡的直出圖,美顏相機已經成爲每個女孩手機裡必不可缺的防護罩。

女孩們都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卻又渴望成爲童話裡那個完美的公主。

每個女孩成長的不可承受之痛

BBC的紀錄片《觀看之道》曾提到了一個詞——“凝視”。

“女人常常受人注視,好像時刻在照鏡子,每次注視都是一次評價。”

不同於正常的“看”,這種對女性的注視,夾雜着品頭論足。外貌、身形、打扮、性格……都會讓人對女性有了先入爲主的印象。

無處不在的“注視”,使得女孩從小就會不自覺用別人的眼光去評價自己,從而開始吹毛求疵地尋找自己“不夠完美”的證據,在放大自己的缺點中一點點摧毀自己的自信。

在《脫口秀大會》上,張弛曾一陣見血地講出了男女“凝視”的區別——

面對“男性凝視”,女生第一反應擔憂是“自己不好看”;而面對“女性凝視”,男生只會洋洋得意“你喜歡我”。

一個男生,只要做到清爽乾淨就能獲得大衆讚賞。稍微打扮一下,更是高昂頭顱,自我感覺帥氣逼人。

但女生哪怕在保持着白、瘦、美,妝容精緻,打扮時髦,談吐得體的情況下,被人長期凝視,依舊容易內心打鼓,總覺得自己哪裡不夠完美。

社會學家皮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曾指出——

人們對於美的識別並非是完全主觀或自由的,而是被裹挾在了時代的審美意識當中。

因此,對於“好看”的認知是被社會建構出來的。

而在人類歷史上,因爲男性大多時佔據了更多的經濟與文化資源,所以社會對美建構的背後,往往會受到“男性凝視”的影響。

當女性成爲被凝視的主體,在被審視、被物化、被消費中,就容易喪失自我,爲了迎合外界的目光,在主動鑽進了狹隘的“美”的套子裡,從而陷入“女性困境”的牢籠,難以掙脫。

即便新時代的男女平等已經成爲共識,但女孩成長的世界裡仍充滿了隱形教條。

小時候耳邊充斥着“女孩就要有個女孩樣兒”、“你是個女孩,別像男孩那麼粗魯”;上學了會聽到“女孩理科思維難免差一點”、“女孩學文科,以後做老師,當公務員,更安穩”;成年以後,又會被告知“女孩嫁人要趁早,過了30歲就沒人要”、“女人要當賢妻良母”、“女人要有事業,要兼顧家庭”……

在社會不成文的性別期待規訓下,女性也習慣性自我譴責與貶損,面對質疑,她們依然習得性地將問題歸因爲“我不夠好”。

所以,約翰·伯格也在《觀看之道》中指出:“早已習慣自我規訓的女性,纔是將自己困住的那一圈牢房。”

被深淵“凝視”久了,

就墜入深淵

《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說:“一個人不是生而爲女人,而是成爲女人。”

在古希臘神話裡,有一個跑得飛快的女射手阿塔蘭塔。爲了不結婚,她提出了一個條件,只願意嫁給跑贏她的人,對方如果輸了的就得被殺死。

但阿塔蘭塔的美貌依舊吸引了很多男人來參賽,其中一個叫墨拉尼的男子在比賽前去向「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請求幫助,並得到了三個代表着“不可抗拒的愛與美”的金蘋果。

比賽開始後,晚起步的阿塔蘭塔輕鬆追上所有人,這時,墨拉尼開始扔出他的金蘋果。阿塔蘭塔撿起金蘋果並揣在懷中,可懷裡蘋果越多,她的腳步越沉重,最終沒有跑贏墨拉尼,成了他的妻子。

奔速驚人的女跑神本應取得勝利,卻被“愛與美” 分了神。

女性主義學者宋曉萍解讀這個故事時,感慨道:“愛和美”成爲阻止女性奔跑的最大障礙。

當一個女人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同時也就必須承擔着他人的期待。

爲了留住那份關注,而努力變得更好,這種在“被凝視”中自願套上的層層枷鎖,最終困住了女孩。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聚光燈效應”,意思是人們總是不經意會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很在意會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以至於高估了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

而這個“聚光燈效應”在女性身上尤爲明顯,不同於男性的直線條思維,女性天生大腦更聚焦於交流與人際,所以更容易受外在的言論影響。

他人的“注視”就像一面鏡子,女孩看着“鏡子”裡反射出來的自己,也變得苛求自己。

無數的條條框框,讓女孩只能活在別人的定義裡,一步步走進“完美主義”的牢籠。外界投射過來的每一個注視,都會讓他們深陷焦慮,戰戰兢兢。

哪怕身材傲人、顏值爆表的維多利亞超級模特Cameron Russell,在TED演講中也坦言道:

《女孩,你已足夠好》的作者蕾切爾·西蒙斯在接診過許許多多女孩案例後發現:

這些孩子並不缺乏動力和毅力,而問題恰恰就是太過追求完美。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完美主義。當追求卓越的壓力超過了她們心理的最大承載量時,她們就很容易陷入痛苦和自我批評,甚至自我攻擊。隨之帶來的,還有焦慮症、情緒障礙和飲食失調等一系列挑戰。

隱藏在外貌焦慮下的“完美主義”,過度的自我苛責,正在把女孩推向深淵。如何讓女孩強大而自由活出自己,已然成爲當代父母養育時無法迴避的課題。

差不多女孩,

人生不該這麼過

鄧紫棋曾經以《差不多女孩》爲名,改編了臺灣歌手HOTDOG的一首歌——

差不多的姑娘/追逐差不多的漂亮

她們差不多的願望/牽着她們鼻子方向

差不多姑娘/都土生土長

在有毒的土壤/差不多都曾對鏡子裡的自己失望

曾經的我都一樣/有差不多的憂傷

差不多兩個禮拜沒有吃飯/差不多我就把命送上

數不盡的差不多/都差不多

差不多/人生真的不該這麼過

那句“女孩差不多的路,都差不多無助”真實而揪心,將隨波逐流的姑娘們被差不多的期待所牽引,像孔雀一樣渴望展示漂亮的皮囊,追逐差不多的浮華,迷失於差不多的誘惑,戴上差不多的枷鎖,演繹得讓人心碎又悲嘆。

但鄧紫棋坦言,在寫完這首歌后的第一念頭,居然是拿給原主HOTDOG過目。這讓她察覺到,自己的潛意識裡有“一個求鼓勵的期待”。

而她寫這首歌的初心,其實是“希望大家不要陷入‘差不多’的羣體價值當中迷失。在紛亂世界的雜音中,更要靜下心認清自己是誰,才能活出自己、活出美麗。”

“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可以分強弱,但是性別不能。”這是女性獨立劇《聽見她說》中的第一句話。

做自己不易,活出自我更難。

那些金科玉律洗腦下的“差不多人生”,社會對外貌的“美麗規範”,世俗對女性的種種挑剔的“凝視”,無處不在。面臨無形之手的操控,我們只有警醒地看到它,認出它,跳出它,才能擺脫它,改變它。

“我有自己的獨門絕技,粗腳踝、健壯的小腿,使我穿高跟鞋多久都不會累,在初中時還拿過全區短跑比賽的冠軍。”

當《魔鏡》中的女主角YOYO坦然接納“腿粗”這件事後,臉上驕傲的微笑,明媚而動人。

當女孩不再被定義,開始質疑所謂“一定”的美時,她才真正變得更美了。

生而爲女,可柔可剛,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凝視裡。

童話並不絕對,你可以當公主,也可以當騎士。

一切取決於,你想怎麼定義。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