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下集》當愛情變成期望管理,那「我愛你」後面的那個人究竟是人還是隻是幻想?當期待被調整,愛情纔有機會天長地久

《童話故事下集》

它撕碎了愛情童話裡的幻想,讓我們直視那段童話結束後的「下集」。

曾學友(劉以豪 飾)與林宜玲(柯佳嬿 飾)一開始愛得熱烈,相遇的瞬間就像偶像劇一般,婚後卻被現實打得遍體鱗傷。 然而這段關係的問題不是因爲不夠愛,而是他們愛的方式,從一開始就沒有對齊,而這種不同,漸漸讓兩人越走越遠。

男人真的不懂表達愛嗎?或許更精確的說法是,他們的愛不是用來取悅對方的,而是出於本能。直男不是不會愛,而是愛得太理所當然,就像筆者老公,從來沒有鮮花、夜景的浪漫,但他的給予是在我生病的時候煮上一碗熱粥,他的關心樸實而實在,正中我的需求。

然而,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要這種表達,或許有些人就喜歡明確的浪漫與驚喜,因此,這倒也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大約就只是對彼此愛的需求錯身而過。

在劇中兩人宜玲跟友友最大的落差是房子,宜玲總是想要搬,而友友卻總是消極處理,在觀影的過程中,我跟先生兩人不斷的對看並且疑惑:「都這樣了,爲什麼宜玲還能繼續住在家裡?」但,後來想想那可能是劇中沒有拍出來的部分。

婆婆管很多,但也確實的處理了很多家務事,飯菜不合胃口,但那也是有效減省了餐費,雖然同住壓力很大,但確實也省了房租,因此對宜玲來說,或許搬家是她很想要做的一件事情,但更重要的可能需求是她希望能看到友友爲了她,願意踏出舒適圈的行動。

這是友友不理解的,在他的觀點裡,住在家裡很好,有人把生活瑣事都處理好,而且因爲是自己家,所以完全沒有任何「外人感」或是不適應的感覺,他知道老婆想搬家、他知道對老婆來說這裡是壓力大的住處,但其實他不懂,他不懂爲什麼會壓力大、也不理解爲什麼搬出去花這麼多錢還要搬。 而這部分的認知落差,其實在第一集就出現過了,宜玲說:「在這個家住這麼久,我都還是覺得我是外人。」看到這一句的時候,我差點驚呼出來,因爲我也是,就算與婆家關係再好,孩子都生了兩個,有時候我還是會不自覺的認爲自己是「外人」。

而其實,愛有很多種語言,但當彼此的語言不同,愛也會變成一種消耗戰。真正的問題不是誰比較愛,而是我們從來沒有教會彼此如何被愛。

曾經的宜玲,也覺得友友是「對的人」,但「對的人」並不代表完美,只代表在一開始的時候,願意用相同的頻率相愛。

然而,當生活變成柴米油鹽,當一個個細節開始磨蝕耐心,他還是「對的人」嗎? 童話總是告訴我們,「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上幸福的生活」,但現實的「下集」,王子不會記得把馬車停哪裡,公主也發現玻璃鞋根本磨腳。

愛情最可怕的不是不愛了,而是當它變成了習慣,卻再也找不回最初的悸動。

過去的婚姻是契約,現在的愛情則是一場消費,我們都被訓練成精明的購物者,期待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最划算、最值得長期投資的關係。

一旦發現「這段感情沒有當初想像中美好」,我們就會轉身尋找下一個「更好」的選擇。 但愛情真的可以這樣衡量嗎?

愛,是一場期望管理

選擇留下來,或是選擇離開。 選擇調整對愛情的期待,或是選擇不再期待。

真正能讓關係長久的,不是「你是對的人」,而是「我願意與你一起,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童話故事總是販售美好,但現實告訴我們,愛情是一場期望管理。

當我們不再期待童話中的完美愛情,而是學會與不完美的現實共存,也許,那纔是真正的幸福。 「我喜歡你,就是你。」 而不是「我喜歡的,是你曾經是的樣子。」

—來自Mio Liang 發佈於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

--

FB: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的追劇

IG:我是米歐

Podcast 聽起來:喂?有聽到聲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