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防統治在湖南 | 用工業精度重構田間管理,“飛防湘軍”征戰多省
(原標題:統防統治在湖南 | 用工業精度重構田間管理,“飛防湘軍”征戰多省)
7月17日傍晚,飛手正在試飛無人機。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彥兵 實習生 武千惠 常德報道
三湘豐隆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訓練場上,引擎聲與指令聲此起彼伏。幾十架訓練用無人機如蓄勢待發的雛鷹,整齊排列。
模擬器前,學員們凝神屏息,指尖在遙控器上精細操控;實操區,教練洪亮的聲音穿透嘈雜:“注意懸停姿態!風速2級,保持穩定!”
這裡是湖南統防統治人才的“黃埔軍校”,正爲田野輸送一批批駕馭“銀鷹”的科技新農人。
三湘豐隆,這支從洞庭湖畔崛起的統防統治尖兵,憑藉規模化服務、智能化裝備和專業化人才,正成爲守護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的先鋒力量。
爲應對農作物病蟲害“四高”特性,湖南省錨定方向:縱深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質擴面,力爭“湘北出新亮點,湘南湘西補短板”,構建全省統一大市場。
在這場關乎糧安根基與生態保護的攻堅戰中,三湘豐隆的實踐,正是湖南統防統治戰線上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
三湘豐隆負責人陳劍忠查看水稻長勢。
科技助力先行,領跑農業服務
走進湖南常德西湖管理區的智能育秧工廠,31620平方米的溫室泛着柔和的藍光。機械臂託舉的秧盤在傳送帶上列隊行進,秧苗嫩葉上凝結的水珠折射着金屬光澤。
隔壁,幾十架植保無人機列隊待命,指示燈如星羣閃爍,這支“空中艦隊”即將奔赴河南麥田執行春季“一噴三防”任務。
2018年,當國家鼓勵統防統治的東風吹拂洞庭,三湘豐隆敏銳抓住歷史機遇,將統防統治作爲企業發展的戰略支點,率先按下轉型升級的快進鍵。
“初衷就是做好農業服務,減本增效。”公司負責人陳劍忠道出樸素而堅定的發展邏輯。
從農資經銷商轉型爲綜合農業服務商,三湘豐隆以無人機飛防爲突破口,構建起一條“打藥帶銷售、服務促全程”的產業閉環。
短短數年間,公司植保無人機規模已躍升至65架,日作業能力突破13500畝。2023年,公司僅在常德西湖管理區統防統治作業面積即達38000餘畝,周邊地區與省外作業更覆蓋60餘萬畝,總服務防治面積1866萬畝次的數據,彰顯出強大的服務動能。
這組數據蘊含着多重突破:一架無人機相當30名人工,每畝施藥量從30斤銳減至5斤,面源污染削減超60%。
在湖南省大力推進“藥、肥、種、機”四位一體服務新模式的背景下,三湘豐隆的實踐生動詮釋了“統”字訣的精髓——通過規模服務攤薄成本、專業作業提升藥效、智能裝備減少污染,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路徑。
當傳統農業還在“望天打卦”,三湘豐隆已用工業精度重構田間管理邏輯。
湖南常德西湖管理區一季稻田。
飛手“搖籃”孵出致富鏈
在三湘豐隆培訓學校,幾十架無人機呼嘯升空,劃出訓練軌跡,三十名學員屏息凝神,緊盯操控屏。
統防統治成敗,繫於人才。三湘豐隆深諳“人才即戰力”之道,將打造植保“黃埔軍校”視爲立業根基。2019年,公司獲頒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常德市三湘豐隆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應運而生。
“五步教學法”在這裡淬鍊精兵:模擬操作、理論學習、機械拆裝維修、飛行訓練、實戰操作,這套獲國家版權局認證的培訓體系,已培養2386名持證無人機駕駛員,其中專業植保無人機飛手2100人,活躍在飛防一線。
當不少服務組織苦於“有機無人”時,三湘豐隆自豪地宣稱:“即便有500架飛機,我們也能迅速起飛!”
飛手們的故事寫滿田野希望,在三湘豐隆自己的“黃埔軍校”裡,記錄着學員們的作業軌跡:有的紮在新疆棉田,大多聚於洞庭湖區,還有的灑在海南蕉林。最特別的是在永州,第七期植保無人機學員,輔警丁春鑫在這裡學習到技術後,利用無人機確定違法犯罪現場,追蹤犯罪嫌疑人。
這支穿梭於大江南北的“空中鐵軍”正以不可抵擋的態勢發展。
三湘豐隆“培訓+就業”的飛手生態已然成型,公司創新“南北聯動、跨省作業”模式,春季北上河南安徽防治小麥,夏季返湘守護水稻,冬季南下兩廣護航果蔬。
平均每年完成水稻飛防面積2699萬畝次以上,每年收入達1.6億元。更帶動616個飛防組織裂變生長,創造2600餘個就業崗位,飛手年均收入穩定在7萬元左右。
經統防統治,一季稻顆粒飽滿。
生態農場育出“金招牌”
壹耕耘生態農場的清晨被鴨羣喚醒。
1200只麻鴨如一支紀律嚴明的“綠色衛兵”,在310畝稻田裡巡弋遊弋。鴨蹼攪動水波,巧妙地阻斷了雜草的光合作用。驚起的福壽螺瞬間成了精準打擊的目標,被鴨喙利落啄食。
田埂之上,誘蛾燈與香根草,黃豆與芝麻構築起立體防線,燈下葉脈間,粘滿了自投羅網的稻飛蝨。
“鴨司令”戰術成效卓著:310畝水稻節省除草劑成本2萬餘元,施藥次數從4次減至2次。省農業農村廳生態專家楊玲玲現場考察後盛讚:“這是教科書級的生態防控!”
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融合的實踐,恰與湖南省“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的部署深度契合。
生態效益正淬鍊成市場“金招牌”。由三湘豐隆領辦的“湖南壹耕耘”合作社,依託綠色防控技術培育出“西湖大龍蟹”“西湖蝦蟹稻米”等5個特色品牌。
2023年,僅國家綠色食品“西湖奈李”就在省級平臺銷售8.7萬公斤,創收326萬元。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追求與企業生態化轉型在此完美相遇。
當鴨掌替代除草劑,當生態農場代替農藥瓶,這場生態革命正重塑“魚米之鄉”的基因。
從智能育秧工廠到全程機械化服務,從飛防人才矩陣到生態農場樣板,三湘豐隆以統防統治爲紐帶,串起“耕、種、管、收、儲”全鏈條。2024年,公司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面積達38576畝,5786.4萬元產值惠及25733名農戶。
“用工業管理模式破解農業產業鏈難題,是現代農業的必然方向。”公司董事長陳劍忠的思考,指向更遼闊的田野。
當湖南省提出“2027年統防統治覆蓋率達58%以上”的新目標,“培育千家規模服務組織”的號角吹響,這支從洞庭湖畔崛起的科技尖兵,正以“科技與綠色融合防控”爲鉚釘,錨定全程服務版圖,在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上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