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牀之誼聶阿姨
1988年5月,聶華苓(左一)與保羅安格爾來臺,季季(中)陪他們拜訪雕塑家朱銘夫婦。(季季提供)
1988年10月,聶華苓(右)與季季在愛荷華合影。(季季提供)
聶華苓2011年返臺,親自籤贈回憶錄《三輩子》給季季。(季季提供)
聶華苓2011年返臺,親自籤贈回憶錄《三輩子》給季季。(季季提供)
1988年5月,安格爾親籤其英詩中譯本《中國印象》給季季。(季季提供)
1988年5月,安格爾親籤其英詩中譯本《中國印象》給季季。(季季提供)
編案:聶華苓女士 2024年10月21日在美辭世。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特於2025年3月1日舉行聶華苓追思會。主辦單位也邀她的各國好友撰寫追思文,逐篇翻譯爲英文後編輯成冊於現場朗讀。本文爲作者增訂稿。
我第一次見到聶華苓是1964年6月18日,《皇冠》雜誌社長平鑫濤請皇冠基本作家聚餐;當時她執教於臺大中文系,我尊稱她聶老師。那年我十九歲,是十四個基本作家中年齡最小的,也是唯一的臺灣人。
其他十三個比我年長的基本作家,各有文學成就,論作品翻譯至各國,則以聶老師最多;她在愛荷華大學推動的「國際寫作計劃」,更是舉世皆知的文學活動。她的成就無需我多言。我在此只想說一個比較特殊的同牀之誼。
1964年6月23日,我第二次見到聶老師;平先生帶我們幾個皇冠基本作家去宜蘭旅遊,晚上住在太平山招待所:男士們睡日式榻榻米大通鋪,聶老師、瓊瑤姊與我三個女士同睡套房裡的彈簧牀。
中國俗諺:「百年修得共枕眠」,這難得的同牀之誼讓我們興奮不已,上了牀擠來擠去說說笑笑沒完沒了。也是在那晚聊天時,得知她和我母親都出生於1925年;此後我就一直叫她聶阿姨。
在臺灣文學界,和聶華苓有同牀之誼的還有瓊瑤姊,但叫她聶阿姨的也許只有我吧?然而,聶阿姨已於2024年10月21日辭世,瓊瑤姊也於同年12月4日遽逝;十四個皇冠基本作家,如今也僅餘孤獨的我了!
六十一年之前同遊宜蘭,晚上又在太平山招待所同睡一牀,每次回想,彷彿還聽到聶阿姨那金鈴子似的笑聲。...... 而今,天上人間,三人同牀之誼成追憶,每思及此怎能不感慨萬千!
更感慨的是,聶華苓追思會結束之後沒幾天,美國國務院於三月六日公佈裁撤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的經費;2025年可能是最後一屆。啊,如果聶阿姨還在,國務院也許不會這麼做吧?然而我也欣慰的想:好在聶阿姨不知道這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