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
作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湖州以改革創新、業態創新、聯結機制創新,統籌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勾勒了“生態文明+共同富裕”的生動畫卷。
以改革創新暢通生態共富通道。湖州一直探索用改革的思維和方法,破題“兩山”轉化。如2019年,率先開展兩山合作社試點改革,推進全市分散低效的生態資源資產盤活,截至今年6月底,實現市級、縣級兩山合作社全覆蓋,村集體累計增收1.47億元。再如,率先探索山塘水庫產權改革,爲激活沉睡的山塘水庫資源資產插上“產權的翅膀”,2024年3月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落地黃浦江源石門坑。
以業態創新做大生態共富“蛋糕”。修復後的礦坑、山間的瀑布、吐綠的茶場、豐收的稻田……在湖州,這些生態資源資產被打造成創意十足、活力四射的時尚場景,培育出“村咖+休閒”“村咖+音樂”“露營+文旅”等新模式新業態。如安吉“深藍計劃”創下單店單日咖啡出杯8818杯的全國紀錄。綠水青山吸引青年入鄉,推動鄉村生態產業從農家樂、鄉村旅遊等傳統業態向咖啡經濟、直播電商、數字遊民等新業態升級,並與村集體、村民建立利益聯結,帶動集體增收、羣衆致富。
以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分好生態共富“蛋糕”。湖州通過創新利益聯結分配機制,分好生態共富“蛋糕”,實現共建共營、共同富裕。如2022年,安吉通過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促進全縣村合作社將竹林碳匯流轉金入股縣強村富民集團,集中投資具有穩定性收益的經營性項目,村民可分得竹林保底收益和竹林培育營增值的60%,實現拿租金、分股金、掙薪金;村集體可分得效益增值的40%,用於全體村民和困難羣體進行二次分配或投入民生工程,實現資源從農民手中來、效益回到農民手中去。
從湖州的實踐來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膽改革創新,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形成生態共富典型模式和路徑,逐步推廣到全省乃至全國,爲鏈接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共同富裕鋪就“路”和“橋”,充分彰顯了“兩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世鋒 作者系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發展規劃實驗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