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政治力介入醫學期刊投書
知名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登載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及護理師的投書,指臺灣健保體系瀕臨崩潰、急診壅塞、低薪過勞、護理師離職等問題。圖爲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媒體報導,知名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登載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及護理師的投書,指臺灣健保體系瀕臨崩潰、急診壅塞、低薪過勞、護理師離職等問題。因文內誤用了臺灣COVID-19住院死亡率達五十八點二%的數值,衛福部已投書期刊,除澄清死亡率數據,並呼籲期刊撤銷這篇錯誤文章,避免影響「臺灣的國際聲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發佈聲明表示,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認定引用資料錯誤,嚴重違背科學倫理,對健保制度造成不實指控,已致函期刊要求撤稿,以維護臺灣醫療體系之專業聲譽。
爲什麼衛福部無權要求撤稿?首先,「投書」只是作者的觀點看法,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醫學研究,後續也不會納入相關綜合分析而影響其他研究的結論。投書被期刊接受,說明作者有不錯的英文書寫能力與學養,期刊主編認知其價值而同意發表,並罕見地允許在參考文獻中引用中文資料及中文報紙報導,顯示主編相當尊重在地觀點,並希望世界看見臺灣。
其次,住院死亡率數據是誤用了,但這並非作假或剽竊,醫院不能遽下「嚴重違背科學倫理」的結論。作者只在第二段起始處,以此說明多年以來,醫療資源與健保署管理困境的長期問題。若數據誤用只需作者去函要求更正,下期補登回正確數值即可,並不影響整體觀點與分析。有趣的是,正確數值是什麼?衛福部與醫院多次說「數值錯了」,卻從沒說正確數值應是多少,爲什麼?因爲數值不好看,說出來也不加分,更無力支持其撤稿的請求。
二○二二年媒體批評新冠病人死亡率過高時,當時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爲解釋過高死亡率,曾脫口說出大白話「其實救得回來」,引起廣大討論。 媒體統計當時死亡案例數中,簽署DNR不插管急救之比率高達卅六點四%。
再次,醫學期刊也是媒體,依職責與倫理操守秉持客觀獨立,不能也不應受政治力介入。 近廿多年來,評論政策的文章於醫學期刊上愈發常見,如醫療崩潰、行政傷害、公衛危機、社會安全等主題,新冠疫情期間及川普就任後更多。不同於美國大學,醫學期刊迄今尚未受到政治力介入;雖然四月下旬起已有多家醫學期刊,收到美國司法部要求「刊登文章應避免誤導偏見」的建議,卻也未聞有要求撤稿情事。
當年輕醫師與護理師被政府扣上了「影響臺灣國際聲譽」的大帽子,單獨面對排山倒海、難以承受的天大壓力時,醫療專業團體(醫師公會、內科醫學會、護理師公會、護理學會)應即施以援手提供關懷,別讓醫師與護理師再接受更多的傷害。
允許不同聲音才能帶領國家進步,況且兩位作者所持的觀點在臺灣也並非少數。政治力介入都有高尚的理由;國際聲譽當然重要,但連川普政府都還不敢要求醫學期刊撤稿,衛福部卻要求外國醫學期刊撤稿;有失身分,恐再次折損了「臺灣的國際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