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公佈榜單聲再起 讓學子為自己的成功定義
南北多校高中生代表與國民黨立委葛如鈞(左一)、民進黨立委範雲(右一)呼籲全臺學校停止公佈升學榜單,消弭升學主義。記者曾原信/攝影
再次閱讀高中學生出面呼籲停止公佈升學榜單,自然想到近六年前雄中、雄女學生髮起不公告榜單的簽署活動,訴求全臺的高中校長能支持與實踐,消弭升學主義。
六年前的「終結放榜新聞」連署活動,提出「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的訴求,有其緣由與背景。這些學生而今應是研究生或在醫院實習,是否仍秉持初衷關注不公告榜單的議題,不得而知,因爲這六年期間,幾所高中名校及私立學校仍持續傳送照片及透露滿級分人次給媒體刊登,達到行銷學校和招生目的,當年發起活動的學生似乎選擇沉默。
六年來,能應學生團體呼籲不發佈榜單的要求,堅持適性揚才的辦學理念,北一女、建中、成功、中山女中、臺師大附中是其中代表。此次媒體再報導學生團體呼籲不公告榜單或學測滿級分,部分原因可能是雄女今年滿級分掛零,立委與學生團體纔再次呼籲不公佈學測成績,勿讓學測淪爲數字競賽,應迴歸教育本質。
終結放榜新聞是否就能消弭升學主義?誠屬不易。在臺灣既有的升學考試文化,加諸補習強化學習的思維,要消弭升學主義,勢必從觀念着手。
學測級分高,是否代表就能順利申請入學,答案是不一定。透過學測成績申請入學,與過去的聯考、指考和現在的分科測驗登記分發截然不同。取得學測成績後,不代表就能申請上哪一所學校,第二階段是關鍵,在校學業成績和多元表現、學習歷程檔案等,在在左右申請入學的結果。簡言之,學測成績並非代表升學的全部,考量現行考招分離制度,四科六十級分與五十九級分,可能的結果是申請至同一校系;也可能六十級分未能如願,五十九級分卻金榜題名。
學校滿級分人數的多寡,並不是評價學校辦學良窳的唯一指標。面對學測成績,學生和家長應以適切的角度解讀,大衆亦須瞭解公佈學測成績意義不大;每一所學校都有其辦學的獨特性,升學考試成績並非唯一指標。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應是避免落入傳統升學窠臼;能跳脫思維、檢視成績,透過校內量化分析和質性討論,修正教學方向和輔導策略;幫助學生向上成長、適性揚才,探索和開發自我潛能。讓學生爲自己的成功定義,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