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煙臺職業學院四位“優秀校友”講述:人生如何向光而行
職業教育肩負着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從紮根一線的技術尖兵到深耕學術的科研達人,從西部邊疆的基層骨幹到闖蕩國際的行業先鋒,一批批煙職人用奮鬥書寫着精彩人生。多年來,煙臺職業學院始終秉持“讓每一個學生成才”的理念,以紮實的技能培養、創新的教學模式,爲學子鋪就多元成才之路。
日前,記者採訪了四位煙臺職業學院的優秀畢業生代表,聆聽他們在母校培育下的成長故事。
王再超:用工匠精神鍛造“中國智造”名片
2005年,懷揣技術報國夢的王再超踏入煙臺職業學院數控技術專業的課堂。這個在實訓車間裡反覆打磨零件的少年,一路追夢,成長爲傑瑞新能源再生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環保服務事業部總經理,帶領團隊讓“中國技術標準”紮根中東沙漠。
在校期間,他多次榮獲“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稱號。“那時老師常說,技術容不得半點馬虎,就像數控編程的每一個代碼都不能出錯。”王再超始終記得實訓課上,老師拿着遊標卡尺逐件檢查工件的嚴謹模樣。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爲他日後闖蕩的底氣。
2007年畢業後,王再超從煙臺勝地汽車零部件公司的一線技術員做起,三年間在高強度生產中練就過硬本領。2010年加入傑瑞集團後,他從操作手逐步成長爲環保服務事業部總經理,九度獲得集團股權激勵,還獲贈轎車獎勵。
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他的足跡遍佈全球:在印尼溼熱的原始森林,成功安裝應用中國環保裝備,創新方案讓效率翻倍,助力當地油田實現“零排放”;在科威特50℃的酷熱沙漠,連續奮戰120天完成關鍵環保工程,讓“中國標準”在中東落地生根。從東北大慶到新疆戈壁,從廣西山區到海外工地,他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詮釋着新時代工匠的擔當。
“母校教會我的不僅是數控代碼,更是‘問題必有解’的破局思維。”王再超說,正是煙職的人才培養模式,讓他在面對技術壁壘時總能找到突破口。如今,他帶領團隊突破10餘項技術壁壘,成爲中國環保裝備走向世界的踐行者。
李夢程:從專科生到碩士生導師的“攀登者”
“從煙職出發的每一步,都算數。”這是李夢程追夢之路的生動寫照。這位如今站在曲阜師範大學講臺上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十六年前還是煙臺職業學院旅遊管理專業的一名專科生。
2009年入學時,李夢程就展現出對知識的渴求。課堂上她總坐在第一排,課後抱着專業書泡在圖書館,實訓室裡反覆練習導遊講解直到深夜。“老師說導遊不僅要會背詞,更要懂文化、善溝通。”這種注重實踐的培養理念,讓她在全國旅遊院校導遊大賽中斬獲三等獎。
專科三年,她不僅練就紮實的專業技能,更埋下繼續深造的種子。“學校‘以賽促教’的氛圍感染着我,讓我明白人生沒有天花板。”2012年,李夢程順利考入山東工商學院專升本,之後又先後拿下魯東大學碩士學位、山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博士期間,她更是將煙職培養的實踐思維融入科研,研究成果多次獲省市級獎項,還拿下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如今的李夢程完成從專科生到高校講師的華麗蛻變,入選“2024中國知網高被引學者TOP1%”。她主持3項省市級課題,參與6項國家級、省級項目,參與發表SCI、SSCI、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等20餘篇,1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
“煙職給我的不是終點,而是起跳的支點。”李夢程在煙臺職業學院2025年畢業典禮上分享,母校教會她“向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從導遊大賽舞臺到學術論壇講臺,她用持續奮鬥證明:職業教育的起點,同樣能通向學術的高峰。
孫允琨:在西部大地書寫青春答卷
“渤海之濱的三年,爲我紮根天山腳下埋下伏筆。”2017年,煙臺職業學院汽車新能源專業畢業生孫允琨,帶着母校賦予的技能與熱血,踏上西部計劃的征程,奔赴新疆巴州尉犁縣。
在校期間,孫允琨是個“技術迷”,常泡在新能源汽車實訓車間鑽研電路原理,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着故障排除方案。“老師說,技術要用到實處纔算真本事。”這種務實精神,指引着他在西部基層紮下根來。
初到新疆,他從縣委組織部的基礎工作做起,很快主動請纓到古勒巴格鄉巴西買裡村。在村裡,他發揮專業特長幫老鄉檢修農機電路,用實訓課上學的“問題拆解法”調解鄰里糾紛。烈日下帶領村民鋪完最後一段柏油路,深夜裡逐戶覈算惠民補貼,葡萄架下和老鄉們謀劃合作社發展——這些看似瑣碎的事,他做得格外認真。
八年間,從渤海之濱到天山腳下,從新能源汽車的課堂到塔克拉瑪干邊緣的鄉村,孫允琨成長爲古勒巴格鄉副鄉長、團委書記,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種植,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記得有次處理灌溉糾紛,突然想起專業課老師說‘複雜問題拆成小步驟’,果然找到了解決辦法。”他笑着說,煙職培養的解決問題能力,在基層工作中屢試不爽。
如今,作爲鄉團委書記的他,仍常和學弟學妹分享:“母校‘強能’是教會我們動手做事,‘修身’是讓我們懂得爲何而做。”從煙臺到新疆,從汽車電路到鄉村治理,孫允琨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在西部熱土上書寫着煙職人的擔當。
李文龍:在東南亞綻放光彩的“跨國創業者”
從煙臺職業學院的實訓室到菲律賓的商貿市場,2012屆皮革設計與工藝專業畢業生李文龍,用十餘年時間完成了從基層採購員到跨國企業董事長的蛻變,更成爲民間文化交流的使者。
2009年踏入煙職校園,李文龍便將“技能是立身之本”刻在心裡。他潛心鑽研箱包設計、材料工藝等課程,多次斬獲校獎學金,獲評“三好學生”。作爲系學生會主席,他帶領同學開展多項創新工作,憑藉出色表現拿下國家獎學金、“省級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煙職教會我,既要練硬本領,更要擔起責任。”他常說,母校賦予的不僅是紮實的專業功底,更有統籌全局的能力和迎難而上的品格。
畢業後,李文龍入職青島佑興集團,投身對非洲的鞋服外貿採購。面對複雜的非洲市場,他用在校練就的皮革材料鑑別、成本覈算等技能快速站穩腳跟,帶領團隊深入閩浙粵工廠調研,創新“模塊化採購”模式,三年內推動部門業績增長40%,助力集團打開非洲新興市場。2018年,他跳出舒適區闖蕩東南亞,第一次走出國門並在當地創建自己的商貿公司,負責新加坡品牌“艾雪”在菲律賓5個省區的運營。從零起步搭建銷售網絡,他白天走訪偏遠村鎮調研消費習慣,夜晚自學東南亞市場法規和當地的語言。憑藉“中國速度”與“職教人”的韌性,短短兩年內實現品牌市場佔有率從0到25%的突破,目前已是菲律賓冰淇淋第二品牌。
事業有成的他從未忘記“達則兼濟天下”。十年來,他持續幫扶當地弱勢羣體:從捐太陽能燈和大米,到給孤兒院送奶粉,從義務到華文學校教中文,到爲困難員工捐建屋舍,被當地稱爲“中國暖陽”,團隊收到中國駐菲大使館感謝信。“每個海外華人都是國家的名片。”李文龍說,正是母校培育的技能與情懷,讓他在異國既能闖市場,又能傳溫情。如今,他的故事已成爲煙職學子“從校園走向世界”的生動註腳。
優秀畢業生的成長軌跡,正是煙臺職業學院“多元育人、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動註腳。在這裡,技能可以鍛造匠心,知識能夠鋪就通途,情懷足以點亮人生。從煙職走出的學子們,無論身處何地、從事何業,都帶着母校賦予的“工匠精神”“奮鬥精神”“擔當精神”,在各自領域閃閃發光,成爲新時代職業教育成果的最佳代言人。
閃電新聞記者 蘇佳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