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小販心聲

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主席陳錦榮表示,現時政府會將收回的小販牌拿出來讓市民抽籤,當中有不少中籤者是新手入行。依他觀察所見,新入行人士因欠缺販售經驗,創業的成功率相當低。

「10個之中沒有兩個可以留下來,你看我們這麼有經驗,每個月都只賺一萬多元,如果是新手入行,可能只有月賺幾千元,連最低工資也不如,只夠他坐車吃個飯盒,不要說養家。」陳錦榮補充,因小販助手相對有經驗,成功留下來的機會大些。

有些政策需要放寬,有些文化需要保育。陳錦榮舉例,政府可考慮補貼賣報紙攤販:「很多東西政府都會保育,油麻地警署就是一個例子。又例如現在報紙已很少人看,報販擺明維持不了生計,但這個屬於香港地道文化,我們希望能夠保留。其實報紙檔不多,全港只有幾百檔,政府可以考慮免他們牌費,加上每個月補貼兩三千元,鼓勵他們繼續開檔。」

陳錦榮強調,地攤文化對推動本港旅遊業十分重要:「你看看旅遊發展局的數字就知道,遊客來香港最想去的地方,除太平山頂外就是到廟街、通菜街,市集文化很受歡迎。想想我們自己出外旅遊,吃晚飯後都會想逛逛夜市,夜市正是一個地方縮影,代表着一個城市的興衰,希望政府可以大力支持。」

2、小販助手:不想我們生存又不想我們死

現年80幾歲的陳先生,在廟街固定攤位售賣木製品逾50年。他認爲現時小販政策綁手綁腳,形容政府「不想我們生存,但又不想我們死」,始終小販文化對推動旅遊業、促進市面人流和零售業有幫助。

陳先生由從前協助岳父和太太打理攤檔,到現在自己「一腳踢」。售賣的貨品亦隨着時代變遷不停更替:「最初賣衫褲,後來改賣精品,現在就賣木座、毛筆這些,不用換季那麼麻煩。」現時他的生意是外國遊客和本地熟客各佔一半。

雖然法例訂明,攤檔經營時必須有檔主在場,但陳先生坦承檔主並非時刻在場:「根本不可能,有時生病了或者有事做開不了檔,最好政府可以放寬,讓檔主不在時助手獨立都可以看檔。」

3、新小販牌牌主:7年期限遇疫情盼延長牌照3年

在廟街售賣手袋玩具等乾貨的固定攤位小販牌主王小姐,過去從事小販助手工作長達10年,後來經抽籤投得小販牌照,便嘗試創業,不料開業不久遇上新冠疫情,疫後人們習慣網購及北上消費,攤檔生意大受打擊。

王小姐坦言,自己已50多歲,年紀不輕,加上學歷不高,要轉行不容易,所以決定「做生不如做熟」,繼續做小販。她說,現時持有的牌照只有7年期限,期滿後須交出牌照再重新抽籤,意味着她可能做多兩年就要離場。她希望政府能夠體恤牌主疫情期間承受的損失,延續牌照至少3年,讓牌主可以多做幾年。(全文請見香港《堅雜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