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森林的聲音!聲學監測揭開福山四季生態奧秘
隨着科技的進步,聲學監測已成爲生態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團隊,就透過聲學監測福山植物園的聲景動態。(農業部提供)
隨着科技的進步,聲學監測已成爲生態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團隊,就透過聲學監測福山植物園的聲景動態,發現這裡的聲音不僅豐富多樣,還提供瞭解生態系統變化的線索,林試所表示,該技術爲生態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並可用以長期監測環境的生物物候動態。
林試所提到,走進福山植物園,便能看見諾大的水生植物池,內有臺灣萍蓬草、水毛花及東亞黑三棱,動物則有小𬸯鷈和鴛鴦點綴池畔景色,除此之外,林間步道有着偶遇山羌、臺灣野山羊的驚喜,不過除了「用看的」,其實也有不少值得「聽見」的聲音,而這些聲音背後,不只傳遞風聲、雨聲等氣候事件,更紀錄着鳥叫蟲鳴等許多生物的出沒。
林試所提到,研究人員透過長期的錄音,並將聲音轉換成具有意義的數值,並結合機器學習的技術將它們分類,描繪出福山水生池與森林內這兩種不同棲地的全年聲景動態。
林試所說明,在植物園的水生池,聲景呈現出四季分明的變化。每年3月至5月清晨,鳥鳴主導了森林的聲景,反映着屬於它們的繁殖季節的到來,清晨的鳥鳴持續到5月底。隨後緊接而來的是喧鬧的蟬鳴,在福山有10多種的蟬在季節中陸續出現,並延續至九月底。
夜晚,腹斑蛙的叫聲和直翅目鳴蟲的合唱是水生池畔的聲景主要組成;秋冬時節,隨着生物活動的減少,森林開始顯得寧靜,而不時穿插着東北季風所攜來的風聲和雨聲交織,帶來截然不同的聽覺感受。
福山的原始森林聲景則與水生池略有不同,夜晚,主要由直翅目昆鳴蟲所主導,並穿插着艾氏樹蛙輕巧的「低—低—低—」聲。另外,夏季和秋季的颱風所帶來的大雨,常常使得森林中的山溝出現間歇性的溪水,所引起的轟隆的水聲也反映在聲景圖中。
林試所表示,這些聲音監測數據不僅揭開森林內和水生池旁生物的季節性活動與環境的變化,更提供生態研究全新的視角,例如,透過聲學監測可以追蹤在極端氣候事件(如颱風)後,生態系的恢復速度與韌性。
林試所指出,聲學監測技術結合機器學習,爲長期生態監測提供了一個可靠且高效的方案。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潛在威脅,建立長期且系統化的聲景基礎數據將有助於監測環境變化,評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並制定妥適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