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東森栢馥健康講座請到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院長談健康長壽 。(圖/記者徐文彬攝,下同)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着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爲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4月30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到高齡醫學權威、臺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分享「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
高齡老化觀念須重新調整!陳亮恭分享,長壽帶來多重慢性病已經是普遍現象,對長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沒有病,而是如何帶着慢性病維持好的生活品質,避免失能、失智正是關鍵。
陳亮恭說,人在步入失能、死亡之前,會先面臨一個重要階段「衰弱」,再更早期則是「肌少症」,骨骼肌對於老化的影響深遠,想要預防建議從運動、營養補充、良好心理狀態與朋友社交互動、健康行爲如定期健檢、慢性病等疾病管理等5面向着手。
有強度的才叫運動!陳亮恭指出,不是有流汗就叫做運動,重點在於強度,心跳要達到130下,表現起來應該是「有點喘、又沒有很喘的那個程度」。
而要防失智的運動原則又不太一樣,必須是「複雜性的運動」,陳亮恭舉例,走路、跑步、騎腳踏車、游泳,這些都是重複性的運動,至於複雜性的運動,國外研究指出「跳舞」最有效,因爲跳舞運動量大,要記住舞步,且手腳動作還要到位、跟上節拍,而且跳舞會有舞伴,這裡就產生人際關係與社交,在心情上也會開心。
有些人會說「我不會跳舞、不想跳舞怎麼辦?」陳亮恭說,此時替代做法就是「化整爲零」,有氧運動、阻抗運動兩類都要兼顧。以前都只叫老人家做有氧運動,但這樣不會長肌肉,爲了要預防肌少症,一定要保住肌肉,就必須加上重訓。
▲陳亮恭出席東森栢馥健康講座,獲得會員聽衆熱烈迴響。
陳亮恭進一步說明,有氧運動主要爲了增加心肺功能,建議可做長時間(15分鐘以上) 、有節奏可重複執行並讓心跳上升的運動類型,如慢跑、游泳、騎車;至於阻抗運動,就是任何透過外界阻力而增加肌肉收縮的運動,可增加肌肉量、肌肉力量、肌耐力等,例如舉重、彈力帶或深蹲等。
陳亮恭補充,重訓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簡單一點的動作也可以,例如你今天在家裡看電視,坐在椅子上看電視,腳就擡起來就是對抗重力,因爲股四頭肌就在用力了;如果深蹲不好做,就做「靠牆深蹲」,如此一來也避免跌倒的問題。
陳亮恭表示,運動建議應該有一定頻率,例如每週五次、每次30分鐘,一週累積150分鐘。但確實不少人會認爲自己周間星期一至五沒時間運動,此時可以用高CP值的方式來做!陳亮恭說,已經有研究顯示「假日運動效果一樣好」,所以週末兩天時間,也可以一次做90分鐘,一次做60分鐘來達到時數,也就是說,假日不是拿來休息睡覺,還是用來補課做運動。
▲東森栢馥健康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