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
正是盛夏,家人帶我驅車回到老家。綠野蟬鳴,熱浪涌動,恰是插秧時。遠遠地,我便看到外公朝我走來。藍色布衣,褲腳挽起,鞋襪盡去。他戴着一頂草帽,烈日下褪了色,邊緣的草莖掙脫了束縛,刺出幾道鋒芒。 外公緩緩走近,風正從他的皺紋裡流過,堆積在他盈着笑意的嘴角。好久不見,他很是爲看到孫女而開心。他把一束青綠的秧苗交到我手裡,又轉身下田去了。 學着外公的樣子,我踏入自幼便熟悉卻又陌生的水田。水波貼着皮膚盪漾,漫溢着泥土的顏色,牽動天空倒映下的雲彩。雙足踏入泥土,冰涼而溼潤。 捻起秧苗,彎腰,指尖觸及土地,畫出一道新綠。葉是柔嫩單薄的,在烈日下微微顫動。日光下耀眼的水面染成綠色。 熱浪翻涌,泥土很快在皮膚上結成泥殼,有些生疼。腰幾如折斷了一般,只好立定休息,滿是泥漿的手無處安放。外公早已在我前面好遠。眺望,水田漫漫,外公身影如淡墨一點,在波光中緩緩暈染一片藍色。 陽光正在勾勒田野間最平常也最奇妙的場景。炫目的光填滿了每一個角落,把樹的影子逼退到樹根近旁,宣告正午的來臨。田地四周是山,矮矮的山,小小的村莊,一片片的田。 長風肆起,山林鳴響。正午的世界,只有草木和人的聲響。叢生的樹,野草,莊稼,葉與葉的摩擦,溫柔地匯成巨大的共鳴,在陽光下唱起村落的故事。我眺望着這片熟悉卻陌生的土地。 農人們在田地上。有人拋秧,有人插秧。一片淡淡的身影,整齊地繡在土地上,像田野上薄薄的一層水霧,漸漸貼近泥土的顏色。他們與土地彼此熟悉,互訴衷腸。 我眺望,我出生時,他們的身影也是這樣,再往前,依然會是這樣。不知多少日夜,幾多歲月,一代一代的身影,牢牢地依附在這片土地上。 曾有長輩談起族譜。然而誰也不知道最初在此紮根的人是誰。就在這模糊的歷史中,農人守着田地,不論春秋,貼近了文明的底色。 從詩經的“疆場翼翼”起,農人們就靜靜地看着流淌的綠色。楊柳垂條,杜鵑啼血,莧菜把自己的血染進土地,桑樹把自己的倒影刻進水流……大自然的詩篇,字字靈動,農人們虔誠傾聽,句句不落。 眺望,眺望這片土地。遠方是山川河流,也是桑梓棉麻。農人們的汗水被炊成人間煙火,帶着泥土氣息,奔涌在神州大地交錯的脈搏中。 我彎腰,插秧,指尖觸碰泥土最深的脈絡,劃出一道綠色,帶着我的眺望,隨水波向土地的遠方奔去。
評語
本文依託“土地”組構人事物景,凝“神”聚“氣”,絕不旁逸斜出。語言清新明快,在表達上很能激人眼目。細節描寫鮮活真切,畫面感十足,比如“風正從他的皺紋裡流過,堆積在他盈着笑意的嘴角”。作者善於運用明麗的顏色點染畫面,富有中國風的詩意,加之長短句、整散句的靈活轉換,動詞的精準遣用,使得本文的語言表達呈現出很高的質量。文章圍繞“土地”展開敘寫,融通流貫,人景物事水乳交融,情理思考層層推進,從身邊的實體土地走向符號意義上的歷史、文化土地,對“土地”的思考莊重深沉,動人心扉。
(指導教師:成都市石室中學 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