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圈店都曾大排長龍? 「Dunkin’ Donuts」兩度叩關臺灣市場但始終無緣

DUNKIN' DONUTS甜甜圈將結束營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13/02/20 曾吉鬆攝影)

近期甜甜圈熱潮再起,從日本爆紅品牌「I'm Donut?」一顆難求,到藝人阿Ken自創的「GooDonut」天天排隊,讓甜點圈再次成爲社羣話題中心。不過在這些新興品牌登場之前,臺灣早就歷經過幾波甜甜圈的市場試驗,其中最典型、也最無緣成功的案例,就是來自美國的 「Dunkin’ Donuts」。

【推薦閱讀】 排隊也不一定買得到!2004年Mister Donut進駐臺灣掀熱潮 排隊的鼻祖 1998年的蛋撻熱

「Dunkin’ Donuts」創始於1950年,於美國波士頓近郊成立了名爲「Open Kettle」的第一家甜甜圈及咖啡專賣店,不久之後改名爲「Dunkin' Donuts」。1985年,「Dunkin' Donuts」首度引進臺灣。

「Dunkin' Donuts」全球每年的銷售量驚人,但在臺灣的經歷稱不上風光,最初關係品牌「31冰淇淋」一同引進,當時中文名稱叫「當肯圈圈餅」,是臺灣第一批美式甜甜圈品牌之一,並與同時期的唐先生圓圓圈(Mister Donuts)爲主要競爭對手。儘管趕上早期連鎖飲食文化的開端,卻因營運成效未達預期,不久便黯然退場。

第二次迴歸是在2006年,由三商行旗下的三商烘焙負責代理,全盛時期全臺展店超過30家,但無論在甜點創新、品牌印象或價格競爭上,始終難以突破日式品牌與本土甜點的雙重壓力。最終從2012年底開始收攤,至2013年初全數撤出,結束短暫的再嘗試。

如今,甜甜圈市場又熱鬧起來,不禁讓人好奇,這一波「甜甜圈」熱能否再創奇蹟,還是隻是一場甜蜜又短暫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