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少年話非遺——小小講解員”培養計劃開班

7月15日上午,天津市河西區西岸非遺體驗館內,少年兒童的驚歎聲此起彼伏,清脆的童聲裡滿是發現的欣喜。由河西區文化館攜手好象藝術培訓學校、北方創客體驗中心共同發起的“少年話非遺——小小講解員”培養計劃正式開班。活動以“科技賦能+匠心傳承”創新模式,打破非遺講解“死記硬背”的刻板框架,讓傳承故事有溫度、有畫面、更鮮活,在科技與匠心的碰撞中,解鎖非遺傳承的全新打開方式。

作爲活動首堂講解課,河西區文化館非遺部的夏慧卿老師帶領小學員們開啓了一場非遺探秘之旅。“非遺不是遙遠的老故事,而是藏在我們身邊的文化寶藏。”夏老師一邊指着非遺展品,一邊用孩子們易懂的語言,串聯起121項非遺項目的脈絡——哪些是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哪些融入了現代生活的巧思……一個個生動的比喻,讓抽象的“非遺”變得可觸可感。小學員們聽得專注,很快便沉浸在非遺的獨特魅力中。

走到國家級非遺項目掛甲寺慶音法鼓VR體驗區,小學員們戴上VR設備,瞬間“穿越”到法鼓出會的表演現場,彷彿和傳承人們一同站在出會的人羣裡,手握手柄幻化爲法鼓鼓槌,伴隨着節奏提示,敲擊出渾厚的鼓點,傳統鼓譜在這一刻賦予了鮮活的生命。摘下眼鏡後,學員們的指尖還不自覺地跟着虛擬鼓點敲打。“原來講解詞裡說的鼓聲渾厚有力,是這種震動的感覺!”一名小學員邊說邊把真實感受記在本子上。科技賦能的VR體驗,讓展廳裡的講解文字變成可觸摸的震動,讓抽象的“傳統音樂魅力”變得可感可觸,那些難記的掛甲寺慶音法鼓歷史和表演特色,在真實感受中變得簡單易懂。

在3D打印展示區,酷玩工坊的老師們以傳統工藝現代化的表達方式,對非遺作品進行創意設計,向學員們展示了3D打印技術塑造的非遺文創“景泰藍”、“哪吒”等作品。

“3D打印拓展了非遺技藝的表現形式,能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和個性化定製,尤其適合開發系列文創產品。”郭老師解釋道,“科技爲非遺賦能的核心,是點燃創新的火花、爲傳播插上翅膀,讓非遺更貼近生活。大家也可以想想,科技與非遺還能碰撞出哪些新玩法?”

“這花紋能做成書籤嗎?”學員們指着3D打印出的紋樣模型雀躍地問。當老師告訴她“只要調整模型參數,還能做成鑰匙扣、冰箱貼”時,孩子們瞬間興奮起來——他們忽然發現,非遺不是隻能擺在展櫃裡的“老物件”,還能成爲生活裡的“小驚喜”。這份“非遺能融入生活”的認知,悄悄在他們心裡紮了根。

當天下午的“匠心體驗·觸手可及”環節更添了幾分可觸可感的溫度。國家級非遺項目天津麪塑代表性傳承人張亞傑與學員們面對面交流。在動手環節中,張老師親自示範,指導學員們動手實踐,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當親手捏出的小麪人在掌心成型時,孩子們也在指尖的觸感裡領悟了非遺的匠心——原來傳承不只是故事,更是實實在在的指尖功夫。

一天的學習結束後,學員們紛紛表示,講解詞裡藏着“親身體驗”,比起背誦資料,帶着個人體驗的講述更有感染力。

這場培訓並非“首次嘗試”。作爲河西區“少年話非遺”品牌的核心活動,“小小講解員”項目自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首次亮相以來,已成功開展5場活動,成爲區域非遺傳承的“特色亮點”。項目還聯動區婦聯,邀請兒童友好社區的孩子參與;聯合團區委,讓優秀少先隊員夏令營的營員們走進體驗館,聽小小講解員講述非遺故事,形成“學、講、傳”的良性循環,讓文化自信在少年的講述中變得具體而生動。

來源:河西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