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交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答卷

8月15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第一場新聞發佈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十四五”時期,濱海新區搶抓國家新一輪政策賦能的契機,深入落實重大國家戰略,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交出亮眼答卷——

五年來,濱海新區主動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中國石化、國家管網等重大項目278個、總投資2734億元,引進北京在津新建機構1484家;全區經濟外向度達到76%,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161個;202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43億元,佔全市比重43.5%,較“十三五”末提高1.8個百分點。

北京來源重大項目投資額超2500億元

濱海新區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合作功能區,五年來在落實國家戰略方面取得了哪些實際成果?

“我們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大力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及創新業務板塊,中國資源循環集團一級總部、國家管網集團LNG二級板塊等一大批新設機構落戶,累計落地北京來源重大項目投資額超2500億元,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註冊企業超6000家。”濱海新區區委常委、副區長羅平表示,在區域協同創新方面,濱海新區創新資源加速融入首都科創圈,7家單位加盟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驗室體系,12家單位被列入京津冀概念驗證平臺清單,形成了“北京研發、濱海轉化”的創新協同模式;在區域產業協作方面,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鏈五羣”,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羣等成功晉級“國家隊”,合成生物、腦機交互等未來產業引領區域合作,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聯想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等重大項目順利投入運營。

與此同時,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深度推進。津濰高鐵、京濱城際、興港高速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津石高速、塘承高速竣工通車,天津港雄安新區服務中心、京津協同港口服務中心揭牌成立,航空口岸實現可免預約7×24小時通關和“空中申報、落地通關”。濱海新區25家醫療機構與京津冀魯地區實現檢驗互認,1108項高頻服務事項“跨省通辦”。

第三產業比重較“十三五”末提高1.5個百分點

會上,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單澤峰介紹,“十四五”時期,濱海新區全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爲0.4:45.4:54.2,其中,第三產業比重較“十三五”末提高1.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8萬元,較“十三五”末提高1.3萬元,年均增長5.3%。在此基礎上,今年上半年,濱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5.4%和5.8%,經濟發展“穩”的基礎更加堅實,“進”的動能持續積蓄,經濟大區的支撐引領作用愈發凸顯。

五年來,濱海新區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一體推進優勢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和未來產業佈局,形成了綠色石化、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等5個千億級工業產業集羣和現代物流業、商務服務業等5個千億級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羣,建成9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同時,前瞻佈局 生物製造等八大未來產業,累計構建70個未來技術典型應用場景,培育100個骨幹企業和發展平臺,打造9個未來產業集聚區,以實體經濟爲根基的“8+8+8”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天津自貿試驗區累計實施686項創新舉措

五年來,濱海新區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發展內生動力持續釋放。“證照分離”“一企一證”等重大改革領跑全國,開發區法定機構改革、“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要素市場化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其中,自貿試驗區引領開放新優勢不斷增強,制度創新指數省級排名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三。

“自2015年掛牌運行以來,天津自貿試驗區累計實施686項創新舉措,其中49項在全國複製推廣,加快構建起以貿易、投資、資金流動、交通運輸、人員往來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爲重點的政策體系。”單澤峰透露,濱海新區大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培育了一批有優勢、有特色的新興產業集羣。創新融資租賃公司外債便利化、經營性租賃飛機退租等業務模式,飛機租賃業務規模居全球第二;率先開展跨境人民幣和外幣國際保理業務,商業保理企業資產總額超3000億元,佔全國30%;建成平行進口汽車服務中心和整備中心、二手車出口服務中心,平行車進口占全國總量80%以上,二手車出口同比增長46%;全國首單“兩區”外保稅維修、保稅再製造試點、保稅混礦等“保稅+”業務落地,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此外,濱海新區形成了一批品牌化、體系化的協同協作模式,在全國率先實施京津冀區域通關一體化、240小時過境免籤等政策,推出230項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同事同標”事項,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與阿聯酋傑貝阿里和哈伊馬角自貿區、新加坡等國際自貿園區建立戰略合作機制,持續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汽車貿易、跨境電商、生物醫藥等方面的對接合作,成爲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和海上合作的戰略支點。

“跑多次、等數天”升級爲“零跑動、秒審批”

五年來,濱海新區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羣衆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壓茬推進“十大有效投資工程”,改造老舊小區295個,實施城市更新項目5個,城市業態、功能、品質煥然一新。連續實施20項民心工程,累計新增就業39.4萬人,新建中小學、幼兒園54所,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3.8歲,養老服務總牀位超1.2萬張,文化旅遊、安全生產、社會治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在政務服務方面,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主任李長洪說,“十四五”時期,濱海新區以“智慧服務、企業賦能、部門協同”爲主線,推動政務服務從“數字化”向“智能化”、從“便捷化”向“增值化”、從“單一審批”向“系統集成”的全面升級。打造濱海新區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通過數據賦能不斷深化智能應用,推動71個簡單高頻事項實現網上自動受理、自動審批、在線簽發,從過去“跑多次、等數天”升級爲“零跑動、秒審批”,目前已累計服務企業1.7萬餘次。依託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證照、人臉識別認證、線上委託授權等技術支撐,在全市率先試點推行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電子化改革,目前已上線首批74個高頻事項,企業從材料準備到審批完成僅用不到1小時,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的服務升級。(記者 袁誠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