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積極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本報記者 武少民 龔相娟
科技創新實驗室裡精密儀器晝夜運轉,智能製造工廠中機械臂精準運作,直播電商園區內創意火花持續迸發……渤海之濱的天津正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創新實踐,釋放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活力。
今年以來,天津密集出臺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錨定企業關切,破解發展難題。
針對生物醫藥企業研發週期長的痛點,設立“研審聯動”綠色通道,新藥審批週期大大縮短;在合源生物實驗室,企業成功研發並上市了白血病領域原創CAR—T細胞治療藥物。
“得益於天津的各項民營經濟政策支持,企業有信心、有底氣投資,並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纔有現在的攻堅成果。”合源生物負責人呂璐璐說。
天津港保稅區內,滿載聯想電腦的集裝箱正發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保稅研發’政策使通關時間從3天縮至4小時,顯著提升了供應鏈效率。”聯想(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小可介紹。
政策的落實落細,離不開精準服務。爲給民營企業營造暖心安心的發展氛圍,天津市發展改革委每月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以“調研+座談”爲主要形式,打造開放、坦誠、輕鬆的交流溝通平臺,聽取民營企業對發展的期盼和建議,解決民營企業實際困難。“民營企業需要什麼,政府部門就提供什麼。”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濤說。
在聯萌傳媒新開路巨福園二期項目建設一線,天津市河東區多部門組成的“政企同行”聯合服務專班召開現場項目推動會,以“一線問需、精準施策、協同發力”的服務模式,聚焦企業發展需求,推動政策直達基層、服務直通企業。
“這種跨部門聯合辦公、直達一線的現場服務給企業帶來了很大幫助。”聯萌傳媒華北區域總經理張彥林介紹,公司今年計劃新增300個就業崗位,助力天津傳統商貿企業轉型升級。
在解決民營企業引才難問題上,天津市重點面向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羣體,推出“直播帶崗+雲端面試+現場洽談”服務,爲民營企業和求職者搭建高效對接平臺。熙瞳(天津)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人社部門給企業與高校搭建的對接平臺,實現“科技—人才—產業”的銜接。
針對民營企業與國企(央企)合作的需求,天津市建立“國企(央企)民企握手會”,推動國企(央企)民企在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上加強互補合作。“對接活動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交流,我們公司與相關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在技術互補與市場拓展方面找到了契合點。”天津正標津達線纜集團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謝崑說。
天津還重視對企業的梯度培育,形成鏈主企業、上下游企業融合發展、協同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鏈,爲區域產業集羣崛起打下堅實基礎。
天津在濱海高新區全力推動“中國信創谷”建設,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鏈規模不斷壯大,引育了飛騰、麒麟、曙光、海光等200餘家重點企業。目前,濱海高新區已聚集1000多家信創產業上下游企業。2024年,濱海高新區信創產業收入超過720億元,同比增長30.1%。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1—6月實現收入373億元,同比增長28%。
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產業生態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天津民營經濟正以新質生產力爲引擎,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加速奔跑。“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當好民營經濟的‘護航者’、企業發展的‘鋪路石’,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天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劉濤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1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