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陸高雄新建國際機場 市長陳其邁允向中央爭取
高雄市長陳其邁。聯合報系記者宋原彰/攝影
高雄市議會副議長曾俊傑今天質詢關於市府應爭取在南星計劃區新建國際機場。市長陳其邁迴應,技術上填海造陸可行,且可綜合捷運紅線及南臺灣發展,之後會向交通部建議。
陳其邁答詢表示,目前全球新的機場都朝干擾最小、採填海造陸方式進行,高雄興建新機場經初評技術上填海造陸沒有問題。綜合捷運紅線及南臺灣發展是最佳選擇,且桃園機場發展腹地空間有限,之後會向交通部、民航局建議,從長遠發展角度評估,興建新高雄國際際場計劃可行性,也有利桃園機場貨運及旅客分流,分散安全風險。
曾俊傑今天議會質詢表示,高雄產業從傳統工業逐漸轉型爲高科技業,正朝向國際化大城市發展,但現有小港機場腹地不大、又有宵禁問題,已不敷使用,很多市民要出國必須到桃園機場搭機,高雄有興建新機場必要。
曾俊傑認爲,如今填海造陸技術已成熟,例如日本關西、香港赤𫚭角機場等,都是由填海造陸完成,高雄應爭取在「南星計劃」區興建新國際機場。期許陳其邁任內大力推動,一旦成功定案,將會成爲最大政績。
依高市府初步規劃,希望把「南星計劃」擴大,新國際機場預計設在高屏溪出海口外海、靠近林園的位置,面積約1000到1100公頃,同時未來不排除連通高捷小港林園線。
「南星計劃」是指小港區大林蒲海岸的填海造陸計劃,剛開始爲妥善放置爐石等工業或工程廢棄物設置,現爲自由經濟示範區預定地之一。南星計劃區始於1980年,計劃向海外延伸3公里,水深在18至20公尺間海域,全部面積約3000公頃。
分3期工程,第1期已在1991年完成;第2期暫緩實施;第3期又稱爲中程計劃,並分兩個區,第1區在2000年填滿。目前構想中用途有貨櫃碼頭、國際機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