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工程師量產計劃」10年 助陸科技突飛猛進

RoBoLeague機器人足球聯賽決賽階段比賽6月28日正式打響。圖爲清華大學火神隊(紫)對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學Blaze光熾隊(黑)。(中新社資料照片)

據觀察者網報導,如果把中國400多所高校(大學)的數萬名科技愛好者,投入同一個機器人大賽的工程熔爐,會煉出什麼?上海交通大學交龍戰隊在 RoboMaster 2025賽季再次奪得全國總冠軍,成就了令人矚目的「四冠王」偉業。戰隊設有機械、電控、視覺(算法)和運宣四個部門,來自不同院系、專業和年級的100多位學子組成。

自2019賽季獲得大陸全國亞軍之後,2021、2023、2024、2025賽季接連奪得全國總冠軍,其開源報告被引用量位居各參賽隊伍之首,爲新隊伍提供了寶貴的技術參考和學習資源,在RoboMaster賽事邁入10週年之際,成爲羣雄覬覦、底蘊深厚的傳統強隊。

交龍戰隊的決賽對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RoboWalker戰隊,則是一匹令人意外的「黑馬」。RoboWalker成立於2020年,2023年方纔首次參加超級對抗賽,2024年戰績止步於東部賽區區域賽十六強和復活賽。然而,戰隊今年一路過關斬將,在中部賽區區域賽決賽中戰勝西北工業大學WMJ戰隊,奪得隊史首個區域賽冠軍。最終在全國賽中獲得亞軍。

今年的三、四名,分屬賽事老牌勁旅,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虎戰隊和東北大學TDT戰隊。

不止於此,闖入全國總決賽的大學隊伍共32支,近1500位青年機器人工程師,帶着他們的300多臺機器人集結於深圳。這項賽事在每年報名伊始,每年吸引全球參賽隊伍400多支、數萬名工程師爭搶參與。

這樣一座龐大的少年工程師「怪物房」,因主辦方的低調務實,尚不太爲圈外更廣泛的大衆所知。

一、機器人賽場:MOBA推塔+FPS

這是一項什麼樣的比賽呢?

戰術層面,RoboMaster的規則可以從MOBA(多人在線策略推塔)和FPS(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兩個角度來理解。

比賽的目標是摧毀對方的基地,比賽場地在複雜地形中設有前哨站和基地,雙方隊伍需要通過策略和協作來摧毀對方建築。

比賽中的機器人被劃分爲不同的兵種,如英雄機器人、工程機器人和步兵機器人等,這類似於MOBA遊戲中的多種角色,每個角色都有特定的技能和定位。

比賽中的機器人通過發射物理實體彈丸進行攻擊,擊中對方機器人或建築物時,裁判系統會根據彈丸造成的動能震動計算傷害。比賽的操作手通過第一人稱視角遠程操控機器人,這種視角使得比賽具有很強的沈浸感和緊張感。操作手需要在實時的戰場上做出快速反應,精準地控制機器人的移動和射擊。

RoboMaster的比賽場地是一個長28米、寬15米的區域,場地中設置有各種障礙物,2025賽季的場地還增設了二級臺階、狹窄隧道等複雜地形,用於增加比賽的策略性和機器人通過性挑戰。

二、狂卷的底盤技術:從滑環電機到「戰鬥輪椅」

地面機器人的底盤技術,由此開「卷」。

滑環電機技術2018年由中國礦業大學CUBOT戰隊帶入RoboMaster賽場。它通過讓機器人的底盤高速旋轉,使得機器人底部的裝甲板不斷移動,從而增加對方擊中目標的難度。賽季結束之後,中國礦業大學CUBOT戰隊將這項技術開源,使得這項技術成爲比賽主流,同時大幅提升了比賽觀賞性。

麥克納姆輪技術2019年之後成爲賽場機器人底盤的主流配置之一,它能夠讓機器人實現全向移動,包括橫向移動、斜向移動和原地旋轉等複雜動作,極大地提高了機器人的靈活性和機動性。

輪腿構型是近年來在RoboMaster比賽中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底盤技術。這種構型結合了輪式和腿式機器人的優點,既具備輪式機器人的高速移動能力,又擁有腿式機器人的良好越障性能。輪腿構型的機器人在平坦地形上可以像輪式機器人一樣快速行駛,而在遇到臺階、坡道或障礙物時,又能切換到腿式模式,通過腿部的伸縮和調整來跨越、甚至跳過障礙。

在並聯輪腿加入戰場後不久,串聯式輪腿也加入戰場,即使機器人在比賽中倒下,它可以在機器人倒臥狀態下提供支撐,使其快速調整姿態並恢復行動,在瞬息萬變的賽場抓住戰機。

被參賽選手們廣泛關注的「輪椅機器人」,是今年殿軍東北大學TDT戰隊耗時5年創新研發的輪圈腿底盤構型機器人。

這種構型和結構設計,突破了傳統機器人設計需要面臨的「輪式」與「足式」取捨,機器人的腿部由可變形輪圈構成,在平坦路面時輪圈閉合實現高速滾動,遇到障礙則展開爲仿生腿模式,通過關節電機驅動跨越溝壑或臺階。

據東北大學公開的測試數據,該機器人在複雜地形中的移動效率比純足式機器人提升300%,能耗降低40%。

三、協同作戰!超遠程火力、無人機與全自動哨兵

如果說底盤系統爲提供機器人了跨越複雜地形的穿梭跳躍能力,那麼要在高速運轉的底盤上進行精準快速射擊,雲臺技術就是其中的關鍵。

簡單來說,雲臺就像是機器人的「脖子」,能讓它的「頭」(攝像頭和發射裝置)靈活轉動,準確地對準目標。雲臺控制模塊就像是雲臺的「大腦」,能指揮雲臺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轉動。通過遠程控制雲臺,操作手得以遙控精準操作機器人,更爲先進的機器人甚至可以與機器視覺系統和發射系統自動協同工作完成全自動打擊。

爲了讓雲臺轉動得更精準,比賽中的雲臺採用了PID、LADRC等先進的控制算法。其中最常用的是PID控制算法,它通過計算誤差(目標位置和當前位置的差距),然後調整控制力度,讓雲臺快速而準確地到達目標位置。

爲了提高雲臺的性能,參賽隊伍會不斷優化控制參數,就像調整汽車的懸掛系統一樣,讓雲臺在各種情況下都能保持穩定和快速的反應。如果雲臺出現故障,比如抖動或者定位不準,隊伍會通過檢查傳感器和校準電機來解決問題。

工程機器人提供賽隊的經濟命脈。賽事以多自由度機械臂搬運與三維空間投放任務,推動參賽隊研發多關節式機械臂及自定義控制器,實現高精度動作捕捉與位姿同步。這些技術緊貼智能製造、倉儲物流等行業對靈活搬運與精準操作的實際需求,助力機器人高效作業與人機協作落地。

賽事設計的「能量機關」與動態打靶機制,要求機器人在遠距離下精準識別並命中動態目標,成爲人工智能技術超越人類操作手的典型場景,也推動學生們在深度學習與強化學習等前沿視覺算法領域的探索。

地面兵種之外,無人機機器人在今年的比賽中實現了顯著的輕量化和高載重設計,部分隊伍的無人機整機重量僅爲12.9kg,卻能承載最大5kg的負載。

這種設計不僅提高了無人機的機動性,還增強了其在複雜任務中的實用性,使其在應急救援和智能農業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無人機還具備了多機協同作戰的能力,通過先進的AI決策算法,能夠在複雜環境中自主導航、避障和協同完成任務。

超遠程打擊的飛鏢系統在比賽中是激動人心的變量。通過視覺識別技術,飛鏢能夠實時識別目標的位置和狀態,並根據目標的動態變化進行智能調整,在複雜的賽場環境中實現精準打擊。

在今年的比賽中,各隊飛鏢提高了連續命中多發的能力,顯著提高了比賽的策略性和觀賞性。

四、決勝千里:一整年的工程項目管理

如果賽場對抗是每支隊伍技術研發層面的考驗,那麼在長達一年的完整賽季中,從隊員招新開始的一系列日常管理、研發、運維、經營等工作,就是對參賽隊伍的戰略決策比拼。

在隊員招新與團隊組建方面,每年9月初,以上海交通大學爲例,會進行招新活動,吸引50人到100人左右的團隊成員。招新過程中需要考慮隊員的技術背景、興趣愛好、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以確保招募到合適的人才。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專業背景,涵蓋機械、電子、算法、運營等多個領域。需要根據隊員的專業特長和興趣進行合理分工,如機械組負責機器人的結構設計,電控組負責電子設備的開發與調試,算法組負責機器人的智能控制算法等,同時還要有專門的運營組負責賽事的宣傳、資金籌集等工作。

在技術研發與創新方面,賽季開始時,需要對整個機器人的研發項目進行規劃,包括確定機器人的設計目標、功能需求等。同時,要進行前瞻性技術調研,將最新的技術應用到機器人設計中,如輪腿結構、機械臂技術等,以提升機器人在比賽中的競爭力。

在研發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技術難題,如英雄機器人和飛鏢系統的射擊精準性提高、步兵機器人的越障能力、哨兵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全自動算法等,需要組織團隊成員進行集中攻關,通過課本中找不到的方式,以實驗、分析等方法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平衡技術創新和系統穩定性,提高機器人的綜合性能和。

在賽事準備與運營方面,按照規劃完成機器人的製造後,需要進行嚴格的測試,包括功能測試、性能測試、穩定性測試等,確保機器人在比賽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時,要根據測試結果對機器人進行優化和調整。根據團隊機器人的特點和優勢,制定相應的比賽策略,如進攻策略、防守策略等。策略的制定需要考慮對手的情況,做到揚長避短,以提高比賽的勝率。賽事的運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包括機器人的製造成本、隊員的培訓費用等。需要合理規劃和管理資金,確保賽事的順利進行。同時,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學校的實驗室、企業的贊助等,爲團隊的發展提供保障。

在團隊協作與傳承方面,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確保各部門之間能夠高效協作。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要定期召開會議,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老隊員要將自己在機器人設計、比賽經驗等方面的知識傳授給新隊員,幫助新隊員快速成長。同時,要注重培養隊員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爲團隊的長遠發展儲備人才。

五、厚積薄發,「怪物房」的十年磨礪之後

10年來,RoboMaster大賽每年結合全球科技領域的前沿熱點與行業所面臨的技術難點迭代競技規則,引導學生將技術與社會行業發展相結合,有效推動了中國機器人技術領域的創新創業。

從RoboMaster比賽走出的創業人數累計突破1000人,孵化近100家企業。目前機器人領域的一些明星企業:墨現科技、達秒科技、森之高科、遇來科技、ARX-方舟無限、簡從科技、無穹創新、留行科技、邦邦機器人、邊緣創智等企業的創始人或CTO都出自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的參賽選手。

近50%學生以賽事技術爲起點,入職大疆等知名科技企業,以及中國工程院、中國航天研究院、中國廣核集團、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機械總院等國家級科研部門及單位。

哈爾濱工業大學2020賽季的副隊長馮宸在比賽期間發表兩篇專利《一種面向機器人移動的複雜軌道可拆卸抱軌運行裝置》、《一種面向機器人移動的複雜軌道可拆卸抱軌運行裝置》。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沈劭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空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運動規劃與預測、自主三維重建/覆蓋/探索/巡檢,場景感知與預測等。在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和會議上多次發表論文並擔任審稿人,包括TRO、RAL、ICRA、IROS等,並在2024 ICRA中榮獲最佳無人機論文提名獎。

東北林業大學2017年、2018年參賽選手賴健偉,於2024年9月取得博士學位,目前爲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至善博士後。他研製的系列化康復機器人產品,獲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項目(博士生)資助,以第一作者發表IEEE T-Mech、IEEE T-NSRE、T-MRB等高影響力論文5篇,授權發明專利10項,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2023金獎、2022銀獎以及2023年世界機器人大賽十大技術創新成果、2023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挑戰賽特等獎等。

參賽隊員通過賽事的實踐,每年提交申請硬體、軟體、外觀等國家專利超千項,其中不乏如「挑戰杯」等重點科技獎項。以2017、2018大賽衛冕冠軍華南理工大學參賽隊爲例,總計申請379項國家專利,⽬前發明授權39項,實⽤新型授權232項,EI、SCI收錄⾼⽔平科技論⽂7篇,孵化出12家創業公司。

目前已有300+所高校開設相關實驗室進行學習實踐,20餘項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方案,10餘項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

六、尾聲與期待:中國少年工程師的日拱一卒與野生生命力

在賽後採訪中,上海交通大學交龍戰隊隊員孫洪稷認爲,認真鑽研每一個細節,這是工程師應具備的精神。雖然他們的技術目前更針對賽場,但在研發過程中獲得的技術研發能力是未來在行業中作出貢獻的關鍵。

隊長張佳昊表示,交龍戰隊獲得四連冠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口號中所表達的精神——「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決賽中,戰隊車組的穩定性都經受住了考驗,雖然這次只帶了兩臺步兵車,並沒有備用,但兩臺車到最後完賽都沒有出過問題。新技術的運用固然會帶來額外的優勢和變量,但在長週期和複雜多變的比賽過程中,能否最大程度保持穩定性,平衡好新技術和穩定性的關係,在穩定的基礎上創新,是戰隊持續保持良好狀態的關鍵。

賽後,他們後續也會認真組織覆盤和寫文件,把歷次比賽的經驗和技術最大程度傳承給後續的新隊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RoboWalker戰隊隊長施偉澤表示,戰隊以黑馬之姿殺入決賽,已經大大超越了賽前制定的目標,取得好成績的秘訣,在於對機器人的熱愛,最大的收穫,則是書本上沒有的工程實踐、項目管理和團隊協作經驗。前隊長谷俊馳今年負責兩臺步兵機器人,他希望自己朝夕相處的機器人,賽後能夠被保留下來,但不希望它們再次上場,因爲戰隊技術需要快速迭代。

今年決賽前夕的上海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觀察者直播間邀請到了RoboMaster上海交通大學交龍戰隊2023年隊長馮臨溪,以及電控組組員、運營組組長洪戴維共同暢聊RoboMaster比賽帶來的「酷少年、酷中國」景象。

馮臨溪在直播中談到,Robomaster比賽鍛鍊的工程思維是獨一無二的。比如英雄機器人的吊射功能,需要解決發射機構的精度問題、彈道落點的散佈問題等,這些問題在課本上是很難學到的。在項目管理和規劃方面,在長達一整年的賽程中,需要合理安排人力和技術資源,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去攻克關鍵技術問題。這種項目管理的經驗,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採訪中,不止一位產業人士對我們提到RoboMaster隊員們身上的「生命力」:他們堅信可以通過動手實踐和工程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些同學的逆商非常高,非常有韌性。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會想盡千方百計,熬夜加班也要把問題解決。除了追求工程思維,他們還發展出更復合的素質,比如目標驅動、好奇心、凝聚周邊優秀人才、動手實踐,以及全身心投入。

目前,很多企業都非常看重從RoboMaster比賽中走出來的選手,這種認可其實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成績評價體系,而是落在一些更深層次的共鳴上。

下個10年,不妨看看,他們能改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