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待遇強化後備 國防不能只買武器
增加國防預算,不能全買武器,應增加軍人待遇並強化後備戰力。圖爲去年「黃埔建校100週年校慶」,空軍官校的學生集合整隊。(本報資料照片)
因應川普新政,賴清德總統上週宣佈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的3%以上目標。特別預算當然是買武器裝備,但增加的國防預算,應該依照3項比例做合理分配,不能全買武器,增加軍人待遇以及強化後備戰力,纔是重中之重。
今年度國防預算加上特別預算,以及非營業特種基金,整體國防支出佔GDP的2.45%,因此賴總統的3%說法,應該是指整體國防支出,而非單指國防預算。
就特別預算來說,今年支出904億元,較去年減少38億元;國防部長顧立雄在立法院說,兩項特別預算明年度結束,2027年可再編特別預算。賴總統爲因應川普政府2.0,提前編列,換言之,明年將有3個特別預算。特別預算就是買武器,目前2個,一個是買F-16V戰機,另一個是海空戰力提升計劃。
至於國防預算,則依人員維持費、軍事投資費與作業維持費的3項比例分配。今年人員維持費是1815億元,較去年增加35億元,至於軍事投資費與作業維持費,前者是1458億元,較去年多203億元,後者爲1487億元,較去年多177億元。
國防預算比例不能失衡,因此明年大幅增加的經費,不能全用在採購武器,應首重調整軍人待遇,留住志願役官兵,特別是戰鬥部隊,應該像科技業高薪搶人,否則兩岸軍事情勢不同以往,很難長期留住基層。
再者,強化後備戰力更是美方持續關注焦點,目前後備部隊的裝備,過於老舊,美軍軍援重點就在整補後備。川普上任,軍援可能生變,軍方要做最壞打算,編列預算強化。美方只要求臺灣增加國防預算,展現自我防衛決心,錢怎麼用,沒有明說。我方除採購軍備,錢應該花在刀口上,大幅提高軍人待遇以及後備戰力,纔有可的防衛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