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久壽:臨危受命 精忠報國

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烈士陵園內,矗立着抗戰英烈滕久壽的雕像。

1899年,滕久壽出生於貴州省都江縣(現三都水族自治縣)。他爲人正直仗義,常以“精忠報國”自勵。

1919年,滕久壽畢業於貴州陸軍講武學堂炮兵科,進入黔軍,曾歷任黔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務。1926年,他南下廣州,先後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教官、潮梅警備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後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二師及第十軍二十九師參謀長,1930年任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

吳淞要塞司令部位於上海,所轄的吳淞炮臺號稱清朝四大炮臺之一,也是當時中國重要的國防要塞。

1932年1月28日,日軍藉口保護其僑民,向上海發起了進攻,“一·二八”淞滬抗戰打響。

2月3日,日本違反此前的休戰約定,命令戰艦炮擊吳淞要塞。炮臺官兵奉命開炮還擊,先後擊沉日海軍炮艦一艘,傷三艘,擊落敵機一架。

2月4日,日軍派出軍艦10餘艘、飛機20餘架,企圖摧毀炮臺,佔領要塞。緊急時刻,滕久壽奉命督戰。在日軍攻擊下,吳淞全鎮成爲火海,炮臺基本陷於癱瘓。滕久壽率領官兵堅守陣地,指揮發炮還擊。一枚彈片擊中他的左臂,隨身護兵要他暫時退避,被滕久壽拒絕。他的右腋又被敵彈擊中,整個右手被炸斷,接着一枚炮彈片直接穿透他的胸腹。滕久壽壯烈殉國,時年33歲。

戰火中,炮臺將士將滕久壽的遺體用棉絮包裹後,就地掩埋。3月中旬,其遺體被安葬在上海永安公墓。

淞滬停戰後,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親自寫下“血灑淞滬”條幅,以慰英靈。上海《新聞報》《申報》《時事新報》等報刊報道了滕久壽壯烈殉國的事蹟。

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滕久壽爲革命烈士。同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爲滕久壽正式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2014年9月1日,滕久壽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三都水族自治縣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吳秀梅說,2016年,三都縣建設烈士陵園,爲滕久壽立了一座雕像。每年清明節,都有很多中小學生前來烈士陵園祭掃。

最近10餘年來,滕久壽的孫子滕建鬆奔走於各地檔案館、圖書館,蒐集與祖父相關的資料。

當年滕久壽陣亡後,大夏大學教授王蘧常作《滕將軍傳》一文紀念。文中寫道:“常以精忠報國自勵,在軍介然自異,嚴取與,恥私鬥,唯以死勖所屬,位日隆,人以爲榮,公顧怏怏。聞東事起,常咄咄,益自淬勵。”滕建鬆認爲,這是對祖父一生最好的寫照。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