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鏈”接中國智造,超60家供應商進入其全球供應鏈體系

南方財經記者江珊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在北京舉辦,超650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佔比超65%,境外參展商佔比35%。

其中,特斯拉帶着車型Model 3/Y、V4超級充電樁、二代人形機器人、特斯拉電池系統參展,V4超充爲全國首展,吸引了衆多專業採購商和觀衆的關注。特斯拉相關負責人表示,隨着特斯拉本土化戰略深入,目前特斯拉全車國產化率達到95%,僅特斯拉簽約的中國一級供應商已超過400家,其中超60家供應商,已進入特斯拉全球供應鏈體系,走向世界市場。

本次特斯拉中國在鏈博會全面展示公司在電動車製造、儲能系統、智能輔助駕駛及本土供應鏈協同發展領域的競爭力。近年來,特斯拉相繼落地上海超級工廠、儲能超級工廠、數據中心、研發中心、設計中心。

特斯拉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特斯拉全球累計交付電動車突破800萬輛,上海超級工廠貢獻近一半產量。近期官宣即將在金秋上市的Model Y L,正是由上海超級工廠出品的旗艦車型。

上海超級工廠的供應鏈模式也被內部稱爲“輪上倉庫”——在佔地僅86萬平方米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內,你找不到傳統意義上的固定汽車零部件倉庫。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廠房的一側,白色外立面上被刻意“鑿”出許多洞口,這些洞口被形象地稱爲工廠的“碼頭”。“碼頭”外,裝載着成品零部件的卡車精準對接“碼頭”,零部件會通過自動化設備直接輸送至生產線。在“碼頭”內部,機械臂靈活運轉,整個製造流程高度自動化。原材料依次經過沖壓、焊接、塗裝和總裝四大工藝後,平均每30秒左右就有一輛整車駛下生產線,遠銷歐洲、亞太等多個市場。

這種“零庫存”式供應模式,不僅大幅提升了空間利用率和生產效率,也體現了特斯拉與中國本土供應鏈深度聯動的創新實踐。前述負責人介紹,特斯拉的本土供應鏈“朋友圈”,匯聚了電池、汽車芯片、自動駕駛系統、汽車內飾、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全生態鏈。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俯瞰圖。受訪者供圖)

在特斯拉的本土化進程中,留給供應商的蛋糕還足夠大。該負責人表示,特斯拉自2013年進入中國,11年間與衆多中國本土供應商共同推動了先進製造技術的廣泛應用,形成了技術溢出效應。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的標準也逐漸走向國際化,成爲全球汽車產業參考的重要依據。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不再只是“誰的車更便宜、續航更長”,而是“誰的系統更聰明、生態更完善、數據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