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切斷SpaceX合同:卻發現總統權力也敵不過星鏈與龍飛船

一個是前總統特朗普,另一個是硅谷科技巨頭馬斯克。

當特朗普試圖揮動權力大棒,切斷SpaceX與政府的全部合作,卻驚訝地發現——自己這個總統,根本動不了這家民營企業的根本。權力鬥不過技術,政策撼不動合同。

特朗普出手,馬斯克硬剛

一場表面平靜、實則暗潮洶涌的政治經濟風暴在美國政壇醞釀。馬斯克,這位曾被特朗普視爲“美國製造的驕傲”,突然宣佈辭去“政府效率委員會”顧問一職,並在公開場合猛烈抨擊特朗普新提出的財政刺激與稅收法案。

這不是簡單的政策分歧,而是一場底層理念的碰撞。馬斯克一向標榜自由主義者,自詡不站隊任何黨派,但他的企業——尤其是SpaceX與Starlink,卻深度綁定美國政府多個部門,從NASA到五角大樓,無一例外。這種高度依賴,讓外界普遍認爲馬斯克是“吃着政府飯,還敢罵政府”的典型。

特朗普怒了。6月5日,在自己的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他公開宣稱:將指示白宮法律團隊徹查SpaceX與政府所有現有合同,評估是否可以全面中止合作。特朗普的意圖顯而易見,他要用政府資源來“懲罰”這個不聽話的商人。他甚至直接點名:“馬斯克不能一邊拿着納稅人的錢,一邊嘲笑我們的政策。”

很快,總務署、國防部、NASA等部門收到正式命令,開始對SpaceX的合同體系進行審計。這種動靜,在華盛頓意味着一場“行政風暴”——特別是當審查對象是一家在關鍵技術上近乎壟斷的民營企業。

馬斯克則毫不示弱。他連續發佈多條推文反擊,稱特朗普的行爲是一種“民主體制下的危險信號”,表示“總統不是皇帝,不能隨意干預合同法”。此話一出,支持與反對兩派瞬間炸鍋。民主黨議員紛紛爲馬斯克站臺,指出特朗普此舉涉嫌濫權。而共和黨內部則出現分裂,部分鷹派支持調查,另一些人則認爲不宜將“國家安全基礎設施”作爲政治籌碼。

事實上,這不是馬斯克第一次與權力核心硬槓。早在2020年疫情期間,他就曾違反加州封鎖令,強行復工工廠,並揚言要將總部遷出加州;此後他又頻繁“調戲”美聯儲政策,對拜登政府各種批評嘲諷;但這一次不同——對手是特朗普,一個言出必行、善於報復的實權派人物。

風暴,已經拉開帷幕。馬斯克的態度決定了,這場博弈絕不會是簡單的口水戰,而是一場制度與資本之間的正面對撞。

SpaceX“太關鍵,斷不了”

6月中旬,隨着合同審查的深入,特朗普團隊逐漸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遠超預期。他們本想通過威脅撤銷合作來“懲罰”馬斯克,結果卻發現——SpaceX並不是一個可以輕易替代的承包商,它的觸角早已伸進美國國家安全和太空戰略的核心。

首先,審計團隊發現,美國太空軍與國防部目前有超過20個關鍵任務依賴SpaceX完成火箭發射。特別是2023年後,隨着俄羅斯與中東局勢持續緊張,美國的高空戰略布控需求激增,Starlink星座被納入軍事網絡通訊骨架。很多戰區部隊,包括烏克蘭、波蘭、關島、以色列邊境部隊,均依靠Starlink維持高頻數據鏈路。一旦中斷,不僅會造成信息孤島,甚至可能導致無人作戰系統癱瘓。

其次,NASA方面同樣表示“無法撤離”。自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以來,美國人想往國際空間站送人,幾乎只能靠俄羅斯“聯盟號”。直到SpaceX的Crew Dragon系統上線,NASA才終於實現載人航天“自主可控”。目前Crew Dragon仍是唯一一個具備載人、載物、多頻次往返能力的飛船系統,而波音的“星際客機”至今問題不斷,無法成爲可靠替代。

更棘手的是合同條款問題。SpaceX與政府簽署的大部分是“不可中斷戰略協議”,即使總統也不能單方面取消。除非有法庭裁決,否則取消將面臨鉅額違約金與連鎖責任追究。而一旦強制終止合同,勢必引發民事訴訟甚至國會聽證,這種後果,對於試圖連任的特朗普來說,無異於政治自殺。

審查組的結論令人啞口無言:SpaceX總計擁有美聯邦層面112份在執行合同,累計價值超220億美元,其中78%爲“核心安全級”項目,無任何現成供應商可替代。Starlink涉及情報通訊系統、太空監測系統以及邊境網絡部署;而SpaceX發射服務綁定時間表最長至2032年,任何中斷都會拖延軍工項目進程。

這時,五角大樓內部的一份簡報流出,標題赫然寫着:“失去SpaceX,美軍技術網絡將斷崖式倒退7-10年。”這並非危言聳聽——哪怕換成老牌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複製SpaceX的全棧能力,從火箭設計到自建發射臺,從地面控制到太空部署,幾乎樣樣自主。

面對這一現實,特朗普團隊不得不轉變態度。從“全部切斷”到“選擇性審查”,再到“尋求長期替代方案”,政府話術逐步軟化。白宮發言人表示:“總統尊重企業自主,也尊重國家利益。”

言下之意就是:這事收手了,暫時不動SpaceX。

特朗普不得不低頭,不是因爲不想懲戒馬斯克,而是國家體制確實離不開他。用一位國會議員的話來說:“馬斯克已經不是商人,而是系統架構的一部分。他不是在‘爲政府打工’,而是在‘讓政府運行’。”

總統的拳頭,爲何打不動馬斯克?

特朗普一開始以爲自己是“老闆”,籤合同的是政府,斷合同自然也是政府的權力。可真動起手來,才發現,馬斯克早已不只是簽約方,他是核心結構的一部分。他不僅造火箭,還管發射,還控軌道;不僅供網絡,還掌握衛星控制主權。換句話說,他的SpaceX,不僅是服務商,更是平臺、接口、技術源、系統骨架。

白宮內部也承認,SpaceX已從傳統的軍工承包商,升級爲“具備技術壟斷能力的戰略基礎設施提供商”。這是個可怕的標籤,一旦貼上,意味着它就不是“想換就能換”的那種供應商,而是基礎資源依賴型的國家級合作體。

更關鍵的,是Starlink的全球佈網能力。2025年初,Starlink衛星總數突破5500顆,覆蓋全球98%的陸地與70%以上的海洋區域。特別在低軌通信、衛星物聯網、軍事高加密傳輸領域,Starlink幾乎已經成爲唯一選擇。馬斯克一手搭起的這個“太空信息帝國”,政府要用、軍隊要用、情報部門要用,甚至一部分外交與災難救援系統也在依賴它。

特朗普幕僚調查後發現,就算今天宣佈全面斷供,美國政府自己也做不出替代品。NASA的TDRSS系統老化嚴重,替代預算被卡;美國空軍的AEHF衛星體系本就不完善;而想依賴老對手AT&T、Verizon做民用太空網絡,技術還停留在地面基站時代,根本無法接管低軌高速通信任務。

再看“龍飛船”,更是另一種形式的“絕對綁定”。馬斯克靠它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重塑NASA的人類航天體系,二是用“商用可回收”降低發射成本至前所未有的地步。曾經送一個宇航員上太空要兩億美元,現在只要五千萬還包來回。這價格,沒人能比。

這也是爲什麼,即使特朗普再憤怒,白宮也不敢輕舉妄動。打擊馬斯克,等於砍掉了美國太空技術復興的支柱。過去十年美國好不容易奪回的“太空控制力”,一旦硬斷SpaceX合同,不僅退回原點,甚至可能被中國或歐洲反超。

而馬斯克自己也看得很清楚。他沒有再多說什麼,沒搞大動作,沒號召支持者上街抗議,他只是按部就班地發射下一顆衛星,交付下一批任務。冷靜,沉穩,穩得像是一位早就看穿政治風雲的技術獨裁者。

到了7月中旬,審計報告塵埃落定:SpaceX幾乎所有核心合同必須保留,部分次要合同可重新評估,全面切斷“不具備操作性”。特朗普團隊只能認栽,把原先的“制裁計劃”改口爲“加強監管與多元化採購”。

也就是說,這場“權力vs資本”的對抗中,總統敗下陣來,敗得毫無還手之力。

馬斯克成了體制的一部分

風波雖未平息,但結局已定。美國政府不僅不能斷掉SpaceX,還必須加碼對其依賴。而這一現實,讓特朗普愈發難堪,也讓外界看清了一個事實:在21世紀的美國,個別技術巨頭已不再只是承包商,而是制度運行的一部分。

馬斯克從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闆”。他本人既是CEO、也是主要技術工程師,同時又兼顧產品戰略、政府協調與媒體操控。他像是一人公司,也像一人系統。他打造的Starlink,不只改變了網絡通信,也重塑了地緣政治戰場上的信息優勢。

2024年,烏克蘭前線因Starlink服務中斷而導致戰局被動,已經讓美國軍方清醒認識到:這張“私人網絡”,背後牽動的不只是網速,而是整條命脈。

在這之後,美國五角大樓與馬斯克簽下新合同,明確將Starlink的“軍用層”納入“戰術級”網絡優先保障範疇。這是第一次,私人系統成爲軍事指揮標準組件。到了2025年,連海軍潛艇都開始使用Starlink部署通信模組,馬斯克從此“入編”,以企業身份成爲體制不可缺的角色。

特朗普當然不滿。他無法接受一個“科技商人”竟能騎在國家結構之上發號施令。但這恰恰是馬斯克最大的勝利——他沒有叛逆,沒有抗命,也沒有另起爐竈;他只是做了一個企業家該做的事,然後做到極致,讓別人再也無法繞開他。

7月下旬,特朗普不得不對外表示:“SpaceX是美國太空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話說得含蓄,但實際意思很明確——總統服軟了,體制接納了馬斯克,馬斯克也收穫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合法性。

政府在嘗試制衡的同時,也加緊在扶持“備胎”:洛馬、諾斯羅普、Blue Origin等都拿到了新預算,五角大樓希望未來5-7年內減少對SpaceX的絕對依賴。但這只是規劃,現實中誰也不知道能不能趕得上。

而馬斯克這邊,已經開始佈局更深。Starlink的商業版、電信版、航空航海版逐步落地;Starship準備承接火星計劃;Dragon飛船將向民營太空旅行轉型。每一步,都在拉大他與其他競爭者的差距。

回頭看,特朗普發動這場“合同清算戰”,不僅沒傷到馬斯克,反而讓全世界看清了一件事:這個人的企業,不是離不開美國,而是美國離不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