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或將創造美國曆史,成爲第1個因炒股而被趕下臺的總統?

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佔比超80%),結合2022-2025年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如有新動態,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9日,社交媒體上的一段視頻,引爆了輿論風暴。

他一臉興奮地指着身旁的富豪:“因我的提醒,他一天就賺了25億美元!”

這番白宮辦公室裡的“暴利宣言”,不僅驚掉了全球媒體的下巴,也讓美國國內的反對聲音立刻升溫。

此時,美股應聲暴漲,而特朗普家族基金恰恰持有的380億美元納指看跌期權,竟在短短一天內衝破200億美元的浮盈。

於是民主黨參議員沃倫、希夫等迅速聯名要求SEC啓動調查,指控特朗普及其家族涉嫌利用關稅政策進行內幕交易,並正式發起彈劾程序。

一、政策操弄與股市波動

4月2日至4月9日的戲劇性關稅“翻燒餅”,堪稱特朗普上演的一出操盤大戲。

4月2日,特朗普突然簽署行政令,對部分進口商品加徵10%的“基準關稅”,導致美股連續數日遭遇重挫,許多科技股一片慘綠。

市場剛剛陷入恐慌,他卻在4月9日又宣佈暫停對等關稅90天,美股迅速扭轉敗局,徹底反彈。

據芝加哥交易所的數據,這一輪政策大幅波動期間,大量看漲期權出現異常交易,回報率高達2100%,彷彿早就知道會有利好消息。

民主黨議員質疑:在4月2日到4月9日前後,這些“神操作”究竟是誰做的?又是誰向他們透露了政策走向?

4月9日上午,特朗普更在“真實社交”平臺公開喊話:“現在是買入的好時機!”這一“喊單”讓他名下媒體公司股價當天暴漲22.67%,遠遠超過大盤漲幅。

當天下午,他站在白宮辦公室裡拍攝了那條著名視頻,引以爲豪地講述朋友單日狂賺25億美元的故事。

法律專家佩恩特對媒體表示:“總統利用自己獨特的政策信息和公衆影響力來動員市場,這已接近違反《證券法》第10b-5條對市場操縱的定義,不能用單純的政策溝通來搪塞。”這樣的操作並非空穴來風。

普通投資者在這幾天的震盪行情裡損失慘重,有人原本想趁着反彈解套,卻因爲頻繁的政策變臉而越陷越深。

南卡羅來納州一位前議員公開向媒體質問:“我們這些散戶的損失是誰造成的?這背後是誰在收割?”

美國民意瞬間被點燃,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對特朗普的不滿和憤怒。

二、家族與盟友的“金融帝國”

如果說短期的股市操作只是讓特朗普“撈快錢”,那特朗普家族佈局多年的虛擬幣和期權交易,則是一臺持續工作的“金融印鈔機”。

早在2025年1月,特朗普家族就高調推出“特朗普幣”“梅拉尼婭幣”兩種虛擬幣,市值在短短數週內瘋漲到800億美元和50億美元。

有媒體紕漏,特朗普家族在政策突變前拋售了大量代幣,獲利超10億美元。

相比虛擬幣,300億美元級別的納指期權“賭局”更是令人生疑。

SEC提供的時間線顯示:家族基金在4月2日關稅上調前,就大手筆購入了380億美元的納指看跌期權。

當時市場普遍預期美股將繼續走穩,但政策推出後,美股應聲暴跌,看跌期權價值飆漲,特朗普家族單日浮盈就超過200億美元。

待到4月9日宣佈暫停關稅,納指強勢回彈,家族基金順勢賣出期權,又一次在市場的反覆波動中坐收鉅額差價。

短短一週左右時間,這筆交易總獲利據稱高達300億美元。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旗下的Affinity基金也被盯上。

民主黨議員披露:庫什納基金在蘋果、特斯拉等科技股上做空佈局,並藉助離岸公司通道將鉅額獲利轉移至迪拜。

據估算,庫什納的對衝操作在一週內猛賺了57億美元,與暫停關稅的時間節點高度吻合。

民主黨參議員沃倫在一封聯名信中強調:“特朗普家族正利用政策制定權,塑造成一套‘金融武器’,進而爲自己和親信謀利。”

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還曾通過網絡直播向公衆宣傳他的關稅政策“有利於就業、保護美國製造”,強調自己只是在幫廣大勞動者“爭取利益”。

但事實似乎是,他和家族成員藉助政策突變先發制人,精準建倉與清倉,攫取數十億美元的鉅額利潤,普通消費者與投資者卻被反覆無常的市場震盪搞得焦頭爛額。

三、法律困局與彈劾博弈

當民主黨議員沃倫、希夫等人將彈劾之劍高高舉起,外界對於美國曆史能否見證首位因股市“操盤”下臺的總統,討論開始不斷升溫。

在美國,針對證券欺詐與市場操縱的法律依據,主要來自《1934年證券交易法》中的第10b-5條款。

該條款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任何利用虛假陳述、重大事實隱瞞或其他欺騙手段從事證券交易的個人或機構提起訴訟。

此前在數十年的司法實踐中,該條款多用於懲處公司高管、金融機構等違法操縱市場的案例,但對在任總統是否適用,一直存有爭議。

部分法律學者強調,總統在制定政策之間,需要與公衆“溝通”,“市場預期”會跟着這一溝通產生波動,這屬於政策的正常範圍。

但佩恩特等專家卻認爲,如果能證明總統在明知政策變動具體日期和內容的情況下,提前讓家族或指定盟友進行佈局交易,並且故意利用個人影響力“喊單”推波助瀾,就已經逾越了政策溝通豁免的界限,屬於典型的市場操縱。

SEC方面,民主黨議員已發起強硬要求,給出4月25日作爲調查進展的最後期限,但白宮當然不會輕易就範。

白宮發言人直斥這項指控是“民主黨的政治迫害”,拒絕提供相關交易記錄或內部溝通文件。

雙方僵持不下之時,媒體翻出1974年尼克松的先例:尼克松當年因“水門事件”在衆議院彈劾投票前就主動辭職,並沒走到參議院定罪那一步。

如今若特朗普在參議院面臨同樣的壓力,他會不會做出類似選擇?

然而現實並不簡單,美國憲法規定,總統被彈劾需要先在衆議院獲得簡單多數,再在參議院得到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方可定罪。

目前共和黨仍然在參議院佔據較大優勢,要想獲得三分之二的門檻極爲困難。

就連一些對特朗普不滿的共和黨議員,也不一定願意同民主黨人站到同一陣線,以免傷及本黨根基。

從歷史維度來看,安德魯·約翰遜在1868年的彈劾案因一票之差未能通過,克林頓在1998年也雖被衆議院彈劾但在參議院脫罪,特朗普本人更是在過去任期裡經歷過兩次彈劾,皆成功脫身。

真正能在彈劾過程中黯然辭職的,只有1974年的尼克松,且是迫於輿論與黨內反對的雙重壓力。

可見想要讓特朗普在“炒股門”事件上成爲美國曆史上首位因操縱市場被趕下臺的總統,並非易事。

不過民主黨方面並非毫無籌碼,隨着SEC調查的深入,一旦發現明確的交易證據,呈現在大衆面前的就不僅僅是政治道德爭議,而是貨真價實的違法犯罪。

再加上美國媒體近期對特朗普“白宮炫富”視頻的關注度極高,涉及總統本人對市場波動在公開場合的直接左右,這在法律與公衆輿論兩個Arena裡都將掀起激烈風暴。

若彈劾最終雖然失敗,但對特朗普聲譽和選情仍會造成重創。

但只要彈劾程序啓動,圍繞美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信心就會被撕扯,兩黨對立也將進一步升級。

支持者擔心美國經濟出現更多不穩定因素,反對者卻可能利用這一混亂來質疑特朗普的執政合法性。

最後一大懸念在於所謂“總統豁免”會不會阻擋SEC的調查腳步。

美國憲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在任總統是否可以在金融案件中得到完全豁免,過往案例多集中在刑事調查與行政訴訟。

若此次調查證據確鑿,且彈劾逼宮再加上司法層面持續施壓,即便參議院未能定罪,特朗普能否繼續穩坐總統寶座也是未知數。

畢竟在民衆的印象裡,“將國家危機轉化爲私人提款機”這種評價,可比對手的競選廣告殺傷力更大。

回頭看,此事不僅牽扯到虛擬幣、納指期權等高風險金融工具,也見證了美國高層政治博弈與資本市場糾纏的新高度。

歷屆美國總統都被指或多或少借政策爲選區或黨派謀利,但像特朗普這樣高調誇耀“富豪朋友日賺25億美元”,再加上自家基金與盟友一致行動、做空獲利的確切數據擺在公衆面前,這種“金融帝國”佈局已讓人感覺到極其真實的“權力與金錢”聯手。

反對者堅信,一旦調查出更多的內幕交易證據,甚至不排除證監會與司法部聯合起訴總統,這對美國憲政體系來說將是史無前例的震盪。

而特朗普的支持者則認爲,這一切都是政治操作,是民主黨爲阻止他連任而發動的攻擊,“這場衝突註定將撕裂美國”,讓民衆在鹿死誰手之前見識另一波政治與資本的狂歡。

不論最終彈劾結果能否將特朗普趕下臺,這次“炒股門”無疑會被寫進美國政治史的教科書,成爲一個關於權力、資本與法治邊界的標誌性案例。

或許正如許多人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註定只會讓極少數人贏得金錢,卻讓多數人對國家制度和市場公平失去信心的遊戲。

結語

“沒有制衡的權力,終將淪爲私慾的工具。” 當特朗普在白宮辦公室裡高調宣佈“賺翻了”的那一刻,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美股的劇烈震盪,也看到了權力與資本交集合謀的危險設想。

此刻,美國民衆、媒體乃至全球都在盯着SEC的調查,盯着國會的彈劾進程。

若調查與彈劾無法最終遏制這一切,或許會給未來的總統們留下一個危險先例:政策可被當作股市籌碼,國家信用也能淪爲個人財富的槓桿。

若能終結,則意味着對金權政治的強力反擊——無論結局如何,這場驚心動魄的博弈,終將重塑美國政治的走向。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於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衆勿對號入座,並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