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號召多國孤立中方!商務部強硬回擊
特朗普欲拉75國孤立中國鬧劇上演
特朗普這傢伙又開始搞事情了,這次他搞了個大新聞:“20天等不到中國的電話,現在號召75個國家一起孤立中國”。結果中國商務部直接回擊,讓這件事鬧得滿城風雨。
2025年特朗普重新回到白宮之後,馬上就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還放出狠話,說什麼要逼中國服軟。但20天過去了,中國那邊一點反應都沒有,特朗普急得不行,就開始嚷嚷着要聯合75個國家來孤立中國。中國商務部也不甘落後,立刻反擊,這一下子就把貿易戰炒得更加熱火朝天了。
特朗普的“電話門”和75國孤立計劃
2025年3月底的時候,特朗普在白宮宣佈對中國價值1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包括電子產品、服裝、機械零件之類的,他想用這個辦法迫使中國主動來找他談判。當時他還挺自信的,覺得自己能像2018年那樣,讓中國趕緊打電話過來求情。
可是到了4月1號,關稅正式實施了,20天過去了,白宮的電話簡直跟啞巴一樣,一點動靜都沒有。特朗普坐不住了,在4月10號發了一條推文,說已經有超過75個國家找美國商量貿易問題,還表示要給這些國家暫停90天的關稅,把互相之間的關稅降到10%,而對中國這邊的關稅則提高到125%。
75國聯盟能耐不及預期
這所謂的“75國聯盟”聽起來挺嚇人的,但實際上水分大得很。我查了一下新聞和官方消息,發現日本、歐盟、韓國、加拿大這些國家確實跟美國有過接觸,但大部分都是試探性的談判,沒什麼實質性的進展。比如說,日本4月初派了一個代表團去華盛頓,第一輪談完啥也沒定下來。歐盟那邊也只是開個會,根本沒說要跟美國一條心。
特朗普這招很明顯就是在吹牛,想製造中國被孤立的假象,逼中國回到談判桌上。
但國際社會可不是那麼容易糊弄的。日本首相在談判後讓人傳話給中國,說“日中合作是地區穩定的關鍵”。英國的貿易大臣也公開表示,跟中國脫鉤不現實,英國也不想參與這種事。東南亞國家更是直接跟中國籤自由貿易協定,填補美國商品退出後留下的市場空白。彭博社分析說,特朗普的這個孤立策略根本沒起到作用,反而讓更多的國家靠向中國。路透社也提到,中國的經濟韌性和外交手段,讓美國的影響力有點頂不住了。
特朗普的這個“電話門”和“75國聯盟”的想法,不僅沒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自己有點尷尬。
不過,商務部可沒閒着,已經開始“反將一軍”,進行反擊了。
中國反制措施見效國際反響積極
特朗普一甩關稅大棒,中國商務部可沒傻坐着捱揍。到了4月13號,直接反擊,宣佈對美國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25%的關稅,主要針對的是農產品、汽車和能源這些美國出口的大頭。這還沒完呢,中國還趕緊跟東盟、歐盟這些地方加強合作,簽了好幾個自貿協定,把全球供應鏈攥得更緊。
當天商務部開發佈會的時候,發言人態度特別強硬,直接點名美國的單邊主義就是霸權主義的表現。他還說,想靠退讓換和平、靠妥協求尊重根本行不通,還提醒其他國家別跟着美國瞎摻和,不然就是兩邊都討不到好處。這話很直白,意思就是誰要是跟着美國搞這一套,最後肯定是啥好處都撈不着。
國際上的反應還挺積極的。歐盟那邊的貿易專員就說要趕緊跟中國推進投資協定的談判,爭取在2025年底之前搞定。韓國的貿易部長專門跑到北京來談擴大半導體的合作。澳大利亞的總理也出來表態,說澳中自貿協定是經濟命脈,不會因爲美國的壓力就改變立場。東盟國家更是積極,計劃在2026年把RCEP升級,和中國的聯繫變得更緊密。商務部的數據也顯示,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長了15%,對歐盟的出口增長了10%,美國市場丟掉的那一塊基本上已經補回來了。
中美貿易戰影響全球
中國加大對非洲和拉美的投資力度,上個月底還跟巴西簽訂了農業合作協議,主要是爲了保證大豆和肉類的穩定供應。再看看美國那邊,特朗普還在到處拉人一起對付中國。他4月15號給加拿大總理打電話,想讓加拿大減少與中國做生意,以此來換取關稅豁免,結果被加拿大禮貌地拒絕了。4月18號他又去找日本經濟大臣談,希望日本能加入所謂的“反華陣線”,但日本只是含糊其辭地說“研究一下”,並沒有明確答應。白宮內部現在也是亂成一團,財政部長想通過緩和關稅來穩定市場,但貿易代表卻還是堅持強硬路線。
商務部這一波操作不僅穩住了國內經濟,也讓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站得更穩了,特朗普的孤立中國的計劃可以說是白費力氣。
貿易戰的影響:全球動盪和美國內部分裂
特朗普發動的這場關稅戰搞得全球經濟一片混亂。4月11號那天,道瓊斯指數暴跌了1200點,這是2025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亞洲和歐洲的股市也跟着遭殃,日經指數下跌了3%,富時100指數下跌了2.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出警告,說這場貿易戰可能會讓全球GDP增長率減少0.5個百分點,這不是個小數字啊。
中美貿易戰專家怎麼看
美國的企業最先撐不住了。艾奧瓦州的大豆因爲中國加徵了25%的關稅,根本賣不出去,倉庫裡都堆滿了大豆。底特律的汽車廠也遭殃了,因爲供應鏈斷了,新車發佈會都推遲了,通用汽車的股價一週就跌了8%。沃爾瑪直接把價格漲了,電子產品和衣服都貴了不少,美國的老百姓開始覺得生活壓力大了。全美零售聯合會算了一筆賬,如果加徵125%的關稅,美國家庭每年得多花2000美元,這不是一筆小錢啊。
在中國這邊,經濟也有點壓力,但反應挺快的。4月15號,政府給出口企業發了50億美元的補貼,還減輕了中小企業的稅負。深圳的電子廠利潤雖然少了,但跑去東南亞市場開拓業務,多少緩過來了。上海的服裝廠也在找新的客戶,儘量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特朗普打貿易戰打得有點狼狽,中國靠經濟的韌性和外交手段頂住了,結果美國國內還鬧得四分五裂。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還是傾向於跟中國合作,想孤立中國的想法基本上行不通。
專家怎麼看這場貿易戰?
專家們對這件事的看法各有不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大衛·道爾頓(David Dollar)就說,特朗普可能高估了關稅的作用,卻低估了全球化帶來的複雜性。他認爲貿易戰並沒有縮小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反而讓美國的消費者多花了錢。
專家熱議中美貿易戰:合作纔是正道
社科院的張宇燕就說,中國的反制措施挺到位的,經濟韌性很強。通過跟其他國家合作,供應鏈也穩住了。
哈佛大學的葛萊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就提醒大家,如果貿易戰升級成全面對抗,那全球的穩定可就懸了。他建議中美兩邊得多聊聊,別掉進那個什麼“修昔底德陷阱”。
大部分專家都覺得,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單邊主義是走不通的,合作纔是正確的路子。
特朗普搞的這出“20天等不到電話”的鬧劇,說明中美貿易戰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他想孤立中國的計劃沒成功,反倒讓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變得更受歡迎了。商務部的反擊動作,展示了中國的經濟硬實力和外交智慧。
這事告訴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單邊主義和霸權思維是行不通的。各國都得坐下來好好談,合作才能解決問題。特朗普這次貿易戰沒撈到好處,還留下了挺多教訓,值得好好反思一下。
這事還沒完呢,以後中美會怎麼發展,誰也說不準。不過有一件事很清楚,全球化這條船,誰都別想輕易下船。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