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訪華這張牌,對全球芯片產業這盤大棋局究竟意味着什麼?

這次訪問,絕不僅僅是外交禮儀那麼簡單,它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中美科技博弈持續緊繃的弦上,又加了幾分力道,激起的漣漪正一圈圈擴散到全球芯片供應鏈的每個角落。簡單說,這就像一場是互相捏着軟肋的握手。中國的軟肋是芯片,美國想用芯片驅動。特朗普這次帶來的代表團裡,英偉達的CEO黃仁勳赫然在列。這個細節很有嚼頭。它清晰地展示了美方此行的一個核心訴求:你們不是需要先進GPU芯片嗎?敞開來談吧。我們美國政策很嚴,希望你們能撬開一絲縫隙。美國芯片企業,特別是英偉達和AMD,在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受限後的日子並不好過。據報道,英偉達因出口禁令擱置了高達160億美元的中國區訂單,AMD的年損失也達到15億美元級別。美方的算盤似乎是這樣的:用對部分成熟製程芯片出口的“有限鬆動”作爲交換籌碼,換取中方在另外兩個關鍵領域的讓步:一是保障對美國軍工至關重要的稀土元素的穩定供應(想想看,美國77%的稀土依賴中國,F-35生產線都因此受到威脅),二是進一步開放金融、雲計算(如亞馬遜AWS的數據中心擴容)以及農業(如轉基因作物進口)等市場。說白了,他們想用“技術鬆動”來換取“資源保障”和“市場準入”。然而,中方顯然不會輕易妥協。中國也捏着美國的軟肋---稀土。中國掌握着全球約87%的稀土精煉產能,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卻是製造尖端武器、雷達和高性能芯片不可或缺的“工業維生素”。特別是用於軍工領域的重稀土元素(如鋱、鏑),中國的供應幾乎具有決定性影響。中方近期對稀土出口管制的調整,特別是新增的技術性能限制條款,被外界解讀爲對美國技術命脈的精準反制。如果談判桌上達不成滿意的結果,中方完全有能力進一步收緊稀土閥門,這對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的衝擊將是立竿見影的。另一方面,芯片對中國的誘惑力已經有所下降了。中國在芯片自主替代的道路上,這幾年跑出了自己的節奏。雖然距離全球頂尖水平仍有差距,但進步是實實在在、肉眼可見的。中芯國際在成熟製程領域(如28nm及以上)的產能擴張非常迅速,已成爲全球重要的芯片製造力量之一。在關鍵的設備環節,上海微電子的28nm光刻機已經取得突破並開始交付,這對於滿足國內龐大的成熟製程芯片需求至關重要。在更具戰略意義的AI芯片領域,華爲昇騰系列(如910B)的算力表現,在多項實際應用中已經接近甚至在某些場景下追平了英偉達的上一代主力產品(如A100),而且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有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國產AI芯片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突破了40%的門檻,像昇騰這樣的國產芯片,已經支撐起超過120個實際應用場景。不僅如此,華爲還推出了昇思(MindSpore)AI框架,其兼容性設計讓開發者從英偉達的CUDA生態遷移過來的成本大大降低,這正在逐步瓦解CUDA長期建立的壟斷壁壘。爲了加速國產替代,中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例如要求在政務、醫療等關鍵領域,國產芯片的採購佔比在未來幾年內要大幅提升(比如達到60%以上)。這些措施,都在實實在在地壓縮着美國芯片巨頭們在中國市場的空間和利潤預期。因此,如果美國想用中國不那麼迫切需要的芯片,來交換美國急切需要的稀土,那結果會怎樣?不言自明嘛。我覺得,如果美方持有這種簡單思維,就會給博弈的走向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甚至出現談不攏的結果。

特朗普政府的行事風格以“極限施壓”著稱。如果此次訪華未能達成他預期的交易,他是否會變本加厲,推動對華芯片封鎖進一步升級?比如,將原本打算“鬆動”的H20等特供芯片也納入禁售名單,甚至嘗試拉攏盟友組建更廣泛的“芯片排華聯盟”?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但現實是,像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這樣的關鍵企業,以及沙特雄心勃勃的NEOM新城項目等,都曾公開表示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使得這種“聯盟”的構建困難重重。反過來,如果美國真的再次加碼封鎖,反而可能成爲中國芯片產業加速“去美化”的催化劑。華爲昇思框架對CUDA生態的兼容性努力,就是爲了應對這種“最壞情況”,降低產業切換的陣痛。強制性的國產化比例要求也會更快落地。一旦中國建立起更完善、更獨立的芯片生態系統,美國芯片企業可能面臨的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被永久性邊緣化的風險,英偉達等巨頭每年可能失去的是一個價值數百億美元的龐大市場。所以,當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看看這場博弈的中長期影響,大概率會看到一個“競合”交織的新常態。短期內,雙方出於各自的現實困境,進行“有限合作”。美國軍工和高端製造離不開中國的稀土供應,打造北美稀土供應鏈,可能需要5-10年;而中國在向先進芯片製造邁進的過程中,也需要時間,比如EUV可能也得等5-10年--眼下,仍然需要進口一部分美國的成熟製程設備或相關技術作爲過渡。雙方打打談談,在某個時間點達成一個臨時性的“部分芯片解禁換取部分稀土配額保證”的協議,也是符合現實的選擇。從長期來看,一個“雙軌制”的全球芯片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一條軌道由美國及其核心盟友主導,繼續在最高端的GPU(圖形處理器)、EDA(芯片設計軟件)等核心工具上維持技術壁壘。另一條軌道,則是以中國爲中心,依託國產AI芯片和國產光刻機,結合自身強大的製造能力和應用市場,向外輻射影響力。中國正積極在東南亞、中東等地佈局算力網絡,計劃在沙特、馬來西亞等地建設超算中心,輸出自己的技術標準和解決方案。兩條軌道並行發展,合作減少競爭增加,全球芯片供應鏈的分裂風險正在真實地加大。說到底,特朗普這次訪華,更像是一場被“軟肋”驅動的交易試探。他想來試試看能不能和中國做筆交易,緩解一下緊張氣氛,順便給自己撈點好處。握手之後,會放開彼此軟肋嗎?當然沒有可能。如果特朗普爲了迎合國內政治或選舉需要,強行推動全面、徹底的芯片禁運,其最終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一旦徹底激發中國在芯片全產業鏈(包括最尖端的光刻機光源技術等前沿領域)的攻關潛能,集中力量突破瓶頸。結果反而可能加速美國喪失對全球超過一半的芯片消費市場的掌控力。因此,這次訪華,或許並非中美芯片博弈的終點,而更像是一個更復雜、更膠着的“競合新常態”的起點。芯片產業的未來格局,將在這種大國博弈與技術競爭的雙重變奏中,被重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