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稱將對歐盟徵收25%關稅
(原標題:特朗普稱將對歐盟徵收25%關稅)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熊茂伶)美國總統特朗普26日說,美方已決定對歐盟徵收25%關稅,並將“很快”宣佈。
特朗普當天在白宮舉行內閣會議時對媒體說,整體來說,對歐盟關稅稅率將設定在25%,適用於汽車和其他各種商品。
特朗普還稱,歐盟“佔美國便宜”,以各種理由“拒絕接受美國的汽車和農產品”,美國和歐盟之間有大約“3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治報》此前報道指出,美歐貿易逆差並沒有特朗普所言這麼大。根據歐盟的數據,2023年美國與歐盟的貨物貿易逆差爲1558億歐元(約合1686億美元),然而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實現了1040億歐元(約合1126億美元)順差。整體而言,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逆差爲518億歐元(約合560億美元)。
當被問及是否會因邊境管控的進展而繼續暫緩針對墨西哥、加拿大加徵關稅時,特朗普說,他不會阻止關稅生效,美國將對墨西哥、加拿大徵收25%關稅。
此外,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會上說,針對各國的總體關稅行動將於4月2日實施。
特朗普2月1日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墨西哥、加拿大兩國的產品加徵25%的關稅,其中對加拿大能源產品的加稅幅度爲10%。3日,特朗普宣佈對兩國加徵關稅措施暫緩30天實施,並繼續進行談判。根據這一決定,相關加徵關稅措施將於3月4日生效。特朗普24日稱,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徵關稅的計劃將“如期推進”。此外,特朗普13日簽署備忘錄,要求相關部門確定與每個外國貿易伙伴的“對等關稅”。
延伸閱讀
英媒: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可能最終讓中國獲益
英國《金融時報》1月28日刊發社論,題爲《特朗普的霸凌手段可能最終讓中國獲益》。全文摘編如下:
唐納德·特朗普在第二次就任美國總統前曾經那麼多次威脅要對多個國家徵收關稅,以至於有人懷疑他是不是認真的。結果他的第一個目標是南美洲石油和咖啡出口國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在26日受到的嚴厲對待爲其他正在思考特朗普總統“美國優先”政策後果的國家提供了借鑑。
圖爲特朗普發表講話(資料圖)
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對特朗普的態度讓這位美國總統感到憤怒,因爲佩特羅公開表態要讓驅逐移民的美國軍用飛機返航,抱怨自己的同胞被當作罪犯對待。
幾個小時內,波哥大的地位從華盛頓的傳統盟友變成流氓國家。特朗普宣佈立即對哥倫比亞輸美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並在一週內提高到50%,同時實施銀行業制裁,對哥倫比亞政府官員及其盟友發佈美國旅行禁令。對哥倫比亞來說,與最大貿易伙伴發生貿易戰將是毀滅性的。
丹麥和巴拿馬也在密切關注。在特朗普眼中,這兩個國家都擁有他覬覦的寶貴領土資產。
墨西哥和加拿大是美國的鄰國和主要貿易伙伴,兩國都在等待特朗普是否會實施他發出的威脅,即最快在2月1日徵收25%的關稅,從而破壞有30年曆史的北美自由貿易。
懲罰和公開羞辱一個個昔日盟友的長期後果不太可能有利於美國。
長期以來,華盛頓一直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可靠的貿易和安全夥伴,宣稱它在遵守國際協議和規則方面值得信賴。在特朗普時代,這似乎不再可信。雖然美國有權拘留和驅逐非法入境的移民——而且特朗普在選舉中也得到這樣做的授權——但如果迴歸屬於某個久遠時代的霸凌手段,那很可能會激起全世界的反美情緒。
歐盟可能有機會提供“美國優先”之外的另一種選擇,爲此歐盟需要加強自己在世界不同地區的投資,批准與南美國家長期停滯的貿易協定。但中國和俄羅斯也將尋找機會。
北京向發展中國家宣傳自己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長期合作伙伴,它感興趣的是貿易和投資,而不是玩弄政治。
特朗普在上任第一週就選擇對哥倫比亞、巴拿馬和墨西哥——它們屬於美國在美洲最親密的盟友——發出威脅,這表明美國正在從近幾十年來偏愛的軟實力方式轉向一種更強硬的實力展示方式。從長遠來看,這可能使各國遠離美國。由於中國政府已經表明願意在拉美等地區進行大量投資,特朗普霸凌政策的大贏家最終可能不是美國,而是中國。
歐盟外長替特朗普着急:搞不定俄羅斯,就擺不平中國
外界普遍預計,重新上臺執政的特朗普將開啓全球緊張局勢的新階段,即便對作爲盟友的歐洲,他也不會手軟。然而此時,布魯塞爾方面仍在炒作俄烏衝突問題,並蓄意將中國牽扯其中,希望說服特朗普——“允許俄羅斯擊敗烏克蘭將向中國傳遞錯誤信號”。
據香港《南華早報》1月23日報道,在當地時間1月22日發表的一場演講中,愛沙尼亞前總理、現任歐盟外交政策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卡婭·卡拉斯(Kaja Kallas)就聲稱:“我們的對手正在合作並協調針對我們的行動。我們必須共同對抗這一‘動亂軸心’(axis of upheaval)。”
她還着急地提醒特朗普:“美國最爲擔憂的是中國。但事實是,如果我們不能妥善處理與俄羅斯的關係,我們也無法正確應對中國。中國正在密切關注大西洋共同體如何迴應俄烏衝突。”
圖爲歐盟外交政策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卡婭·卡拉斯(資料圖)
《南華早報》報道稱,自特朗普去年11月勝選以來,中歐關係總體上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包括雙方未解決電動汽車貿易爭端而展開的談判。有歐盟消息人士稱,雙方都在等待特朗普政府早期採取何種行動,然後再承諾如何改善雙邊關係。
在特朗普方面,他同時抨擊美國同歐盟以及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並威脅要對歐盟以及中國加徵關稅。而在布魯塞爾方面,歐盟委員會計劃提出購買更多美國能源、高科技產品和農產品,以減少貿易赤字,但也準備徵收報復性關稅以迴應特朗普的威脅。
報道稱,歐盟委員會預計還將與特朗普就解決一些跨大西洋對華共同關切問題建立鬆散的夥伴關係,包括所謂“工業產能過剩”和“跨國補貼的使用”等。布魯塞爾方面認爲,“跨國補貼”是中國爲規避歐盟對華進口產品關稅而採取的一種策略。
此外,歐盟還抱有一定的希望,認爲歐美雙方可以在經濟安全工具上開展合作,以遏制中國在部分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上週,歐盟委員會推進了有關篩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半導體領域對外投資計劃的進程,指示歐盟27個成員國在15個月內開始監控並記錄這些領域的私人投資。
與此同時,歐洲也確實有這樣一種擔心,歐盟會“中美夾擊”。
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將對特朗普新政府採取“務實”態度(資料圖)
“我們進入了地緣戰略激烈競爭的新時代。我們面對的是大陸級規模的強國,其之間的互動主要基於利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當地時間1月22日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時說。
“這種新動態將更多地主導全球行爲體之間的關係。交往規則正在改變,歐洲有些人可能不喜歡這種新現實,但我們必須面對。我們的價值觀不會改變,但爲了捍衛這些價值觀,有些事情必須改變。”她補充道。
而在前一天(1月21日),馮德萊恩在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發表講話時說,歐盟將對特朗普新政府採取“務實”態度,做好談判準備,但“始終”準備好捍衛自身戰略利益,反對任何不合理的措施。
對華政策方面,馮德萊恩在講話中14次提及中國。她不忘就涉華貿易問題說三道四,但強調歐盟應努力與中國實現互利共贏,並與中國開展建設性接觸,借2025年中歐建交50週年契機深化對華關係。
“她爲歐盟經濟描繪了一個樂觀的未來願景,重點提及南美、非洲、中國和印度。”有美國媒體這樣形容馮德萊恩此番表態——面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議程,歐盟無意乞求優待,而是想要告訴美國:我們還有其他選擇。
《南華早報》指出,自歐盟機構的新一屆執政團隊組建之後,中歐之間還沒有實質性的互動。報道援引據知情人士披露,歐盟外交政策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可能將在2月14日至16日舉行的本年度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上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如若成真,這將是她成爲“歐盟外長”以後首次同中方官員面對面會晤。
報道指出,在卡拉斯之前擔任“歐盟外長”的博雷利,過去曾多次在慕安會上會見中方高層官員,慕安會也是各國外長外交日程上的首要活動之一,爲他們提供了一個論壇,使其可以在忙碌的活動中與數十位同行會面。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指出,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世界面臨陣營化、碎片化、無序化風險。中歐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歐關係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
中方期待同歐方一道共同努力,落實好雙方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增進戰略互信,堅定夥伴認知,秉持互利共贏,擴大開放合作,維護多邊主義,堅持相互尊重,實現求同存異,加強各層級各領域溝通合作,妥善處理摩擦分歧,推動中歐關係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爲世界和平、穩定、繁榮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