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敢欺負的中國,能保護印度"

► 文 觀察者網 張菁娟

印度因購買俄羅斯能源被美國盯上,後者直接將對印總體關稅稅率推升至50%,引發印度強烈不滿。

印度經濟學家、新德里觀察家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夏爾馬(Mihir Sharma)8日在彭博社發文稱,在印度人對高關稅耿耿於懷之際,他們還發現,美國總統似乎有意針對印度,而不敢欺負中國。

印度曾對特朗普上臺滿懷期待,以爲兩國能敲定一項互利共贏的協議,但現實卻給了當頭一棒,幾乎沒人預料到,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後,印度淪爲唯一一個關稅水平比最初威脅的更高的國家,這無疑是一種羞辱。

一位印度官員向路透社抱怨道,美國與越南、印尼、日本和歐盟都達成了更有利的協議,印度卻缺乏必要的外交支持。

特朗普8月6日宣佈對印度商品加徵25%的額外關稅,使總關稅水平達到50%。這項額外關稅措施將於當地時間8月28日生效,特朗普稱,這是爲了“懲罰”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的行爲。他還表示,他並不熱衷於與印度進行更多的談判。

文章寫道,或許是缺乏外交支持,印度外交部只能作出溫和迴應。印度政府仍希望後續的談判能有所進展,因此僅稱這一決定“極其不幸”,“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但同時指出美國每年仍從俄羅斯購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化肥和鈾。

此外,印度外交部的聲明還不忘再次抨擊歐盟。夏爾馬稱,雖然歐盟希望與印度擴大自由貿易而非構築關稅壁壘,但這種“政治正確”的操作,在國際關係中似乎成了包括歐洲人自己在內的“共識”。

外交部經濟關係秘書達穆·拉維則表示,美國加徵關稅的舉措毫無邏輯可言,“這只是一個暫時的異常現象,是我國面臨的一個暫時性問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相信全世界會找到解決辦法的”。

夏爾馬講話畫面 視頻截圖

文章指出,特朗普以印度購買俄羅斯能源爲由,對其加徵25%的關稅,但日本已恢復從俄羅斯購買原油,卻沒招來麻煩。

夏爾馬聲稱,如果特朗普的真正目的是牽制俄羅斯,中國纔是更合理的針對目標。但現實是,如今的中國,似乎已大到讓特朗普不敢隨意欺凌。中國的談判代表可能會比其他國家獲得更多與美國談判的時間,這是印度無法享有的待遇。

那些原本歡迎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的政策制定者,在看到美國迴避與中國對抗、轉而打擊印度時,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中國被視爲唯一能與特朗普抗衡的國家。

印度先前明確在購買俄羅斯石油問題上的立場,即進口是基於市場因素,整體目標是確保印度能源安全。

文章寫道,鑑於俄羅斯石油的折扣幅度不斷收窄,印度政府多數人認爲,印度會逐漸轉向其他能源來源,包括美國供應,而且這一天會很快到來。他們認爲不必急於一時,或許可以將其納入印美更廣泛的協議中。但很顯然,這種假設是不明智的,是過度自信的體現。

作者認爲,若印度在美國的施壓下轉向其他能源,將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莫迪的反對者將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在民族主義問題上對他發起攻擊,指責他對特朗普態度軟弱。

夏爾馬還指出,當週圍充斥着“國家尊嚴岌岌可危”的激烈言論時,大多數領導人很難做出理性決策。莫迪政府此前爲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發聲,將小收益上升到“國家利益”層面。如果現在在壓力之下調整政策,印度政府必須想辦法體面地轉變這一說法。

同樣被徵收50%高額關稅的還有巴西。巴西總統盧拉6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透露,他計劃與中國和印度方面通話,討論金磚國家如何共同應對特朗普加徵的關稅。“

8月7日,盧拉和印度總理莫迪進行了一次通話。盧拉和莫迪辦公室證實,兩國領導人就一系列廣泛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其中包括美國對兩國商品徵收的關稅。盧拉還確認將於2026年初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

值得一提的是,在印美緊張關係加劇之際,印度總理莫迪的高級幕僚仍將在未來幾天按原定計劃前往俄羅斯進行訪問。一名印度官員透露,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將於本週訪問俄羅斯,外交部長蘇傑生則將在本月稍晚前往。兩人的訪問都屬於例行年度磋商的一部分。

此外,印度總理莫迪預計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訪問中國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如果成行,這將是莫迪2018年以來首次訪華。

夏爾馬認爲,印度政府的這一安排並不令人意外,“特朗普不敢欺凌的國家,或許也是唯一能爲印度提供保護、使其免受特朗普打壓的國家”。

相關新聞

8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印度商品額外加徵25%關稅,疊加7月30日宣佈的25%基礎稅率,印度輸美商品總稅率飆升至50%。白宮宣稱此舉旨在懲罰印度“進口俄油”的行爲,並稱其“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印度外交部則強硬駁斥,指責美方舉措“不公平、不合理、不可接受”,誓言採取“一切必要行動”捍衛利益。

與此同時,多家印媒披露,印度總理莫迪計劃於8月31日至9月1日訪問中國天津,參加在那裡舉行的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如果成行,這將是莫迪2018年以來首次訪華。

如何看待美印關稅衝突的深層動因?印度能否在美俄夾縫中平衡能源需求?如何看待印度在上合組織中的作用?中印關係回暖背景下,雙方合作又將迎來哪些變量?圍繞上述問題,觀察者網特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深入解析。

【對話/觀察者網 李泠】

觀察者網:美國、印度的貿易談判已經過五輪,中間一度有消息稱“在某一時刻,雙方非常接近簽署協議”,爲何現在談判疑似破裂?雙方的主要分歧點有哪些?

劉宗義:此前印度方面也釋放出美印關稅談判接近達成的信號,但我覺得這可能只是印方的一廂情願。

從今年1月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後,莫迪就急着去拜見。一開始莫迪想出席特朗普的總統就職典禮,但未獲邀請。2月拜見時,其實當時特朗普提出的條件就已經十分明確:

當時特朗普提出這些條件,莫迪做出了配合姿態,在關稅上對美國一些商品做出讓步,還承諾高價大量購買美國武器裝備和能源。

2025年2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接待了印度總理莫迪

莫迪政府在過去幾輪談判中,追求的是相較於越南、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美國的關稅優惠至少低5-10個百分點,以便繼續推行其第二任期形成的對外大戰略,即利用美國印太戰略拉美遏華的同時,推動全球產業鏈向印度轉移,推動印度製造發展,實現經濟騰飛和大國崛起。因此,當時莫迪政府對特朗普抱有一絲希望,幻想能通過讓步換取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對印度的網開一面或者特殊優待。

但特朗普不吃這一套,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經濟如今面對鉅額債務,造血能力不足,必須靠“吸血”維持,一開始想吸中國的血卻辦不到,便只能吸盟友和夥伴的血,不僅包括印度、日韓、歐洲,還有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柬埔寨、越南、印尼等相對貧窮落後的中小型國家。

印度想先達成小型自由貿易協議,但特朗普不答應。印度人的談判風格是胡攪蠻纏、不賺便宜不罷休,然而特朗普也是如此,雙方是“針尖對麥芒”。

第二個原因是,4月份中美在日內瓦達成協議,讓印度產生了“中國行,印度也行”的錯覺,其商工部長戈雅爾聲稱要用實力跟美國談判,因此他們在之後的美印談判中態度也強硬了起來。

再一個原因是5月份的印巴空戰,讓特朗普和莫迪對彼此都心生不滿。

在5月份的印巴空戰中,印度第一輪被敲掉5架飛機,第二輪用無人機也佔不了便宜,第三輪用地對地導彈效果有限,還被巴基斯坦發起的“銅牆鐵壁”反擊行動摧毀S-400防空系統。後來印度肯定求過美國介入調停。魯比奧曾表示自己整整一夜沒睡,一直在打電話;雖然特朗普在其中發揮的具體作用不確定,但肯定有。

這輪衝突結束後,特朗普搶在莫迪發表正式聲明之前,先宣稱經過他的努力,以貿易關稅作爲要挾手段,促使印巴兩國停火。這讓莫迪顏面盡失,因爲他不敢承認失敗,也不承認曾求助於其他國家調解,至今在公開場合也不承認特朗普在其中發揮了重要調停作用,而是吹噓印式武器效果良好,打得巴基斯坦主動打電話求和,印度還派出代表團在全世界宣講自己大獲全勝。印度的這些表現讓特朗普特別不滿和鄙視,所以也在公開場合說印度“當時確實有5架戰機被打下來了”。

這輪印巴空戰也讓特朗普發現印度軍事不堪一擊,對印度感到失望,開始懷疑印度還能否在印太戰略中起到遏制中國的效果——其實不光是特朗普,歐美戰略界不少人士也都對此產生懷疑。

此外,特朗普是慕強者,非常欣賞巴基斯坦穆尼爾元帥在這輪印巴衝突中的表現,甚至邀請其到白宮赴宴,這對巴基斯坦領導人來說可謂是極爲罕見的“殊榮”。特朗普現在還把印度和巴基斯坦重新掛鉤,在其戰略框架中稱這一板塊是“印度-巴基斯坦”——莫迪和蘇傑生過去10多年的外交努力就是要去掉這個連字符,印度認爲自己是全球大國,巴基斯坦只是小角色,不能同等對待,結果這輪印巴空戰又把這個連字符打回來了。甚至特朗普提出9月份要先訪問巴基斯坦再訪問印度。這些對莫迪來說都是打臉行爲。

受上述因素影響,到現在美印談判實際上基本破裂,特朗普還“極限施壓”,將對印關稅翻倍到50%。

觀察者網: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是否可能迫使莫迪政府再一次讓步?

劉宗義:在農業問題上,我認爲莫迪政府很難讓步。因爲農業問題涉及印度國內政治穩定。

印度是農業大國,50%以上人口在農業領域。而印度農業產業與美國相比沒有競爭優勢,美國已實現工業化生產,印度還是小農經濟、自然經濟,靠天吃飯,無法與美國競爭。此外,印度國內尤其是旁遮普一帶的農民十分剽悍,一不滿意就向新德里進軍,莫迪害怕失去這個票倉,不敢惹他們,所以過往不少農業改革難以推進。同時,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內部也在施壓,曾好幾次放話要求莫迪在75週歲退休。因此,莫迪在這一問題上壓力巨大,爲了穩固其國內統治,我認爲他很難就此讓步。

2020年,印度農民進軍新德里反對新法,遭警方鎮壓 圖源:路透社

在石油問題上,莫迪政府也不願完全妥協。

過去幾十年,印度經濟受兩個因素影響最大:一是季風,若季風降雨不正常,農業欠收,印度國內必然通貨膨脹;二是能源石油,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國內物價飛漲,經濟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印度至今未擺脫這一局面。

而且,印度作爲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石油進口國,過去幾年在石油貿易上大賺特賺。自俄烏衝突發生以來,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量相較於2021年(即俄烏衝突發生前)增長了1000%,目前俄石油大概佔印度石油進口量的40%。並且,印俄之間的石油貿易主要以印度盧比結算,這讓俄羅斯手中積攢了大量無法花出去的印度盧比,但爲印度節省了大量外匯。印度將這些石油或進行加工,或直接倒賣到歐洲,據說一年能賺兩三百億美元,彌補了自己的貿易逆差。也就是說,買賣俄石油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印度自然不想放棄。

過去幾年印度人一直吹噓本國經濟良好,實際上,印度在2021年、2022年經濟增長率較高,是因爲疫情反彈,再加上與俄羅斯開展廉價的石油貿易,以及莫迪政府採取赤字財政的方式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才使得這幾年的經濟數據比較亮眼。

觀察者網:對於特朗普對印度進口俄石油的指責,印度外交部駁斥稱,印度之所以擴大俄油進口,是因爲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積極鼓勵印度進口,以加強全球能源供應鏈的穩定。您如何看待這一駁斥?是真是假?

劉宗義:我覺得印度這番說法純屬自說自話。

據我觀察,印度大量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時,拜登政府曾多次與印度進行交涉,然而印度並未聽從。不僅如此,印度甚至還購買了俄羅斯的S - 400防空導彈系統。在這兩件事上,拜登政府極爲惱火,多次提出交涉,可每次印度都義正詞嚴地予以駁回。蘇傑生還經常在國際場合指責美國和歐洲實行雙重標準。

當時,拜登政府出於拉攏印度以制衡中國的戰略需求,沒有對印度採取強硬措施。如今印度聲稱是美國鼓勵其進口相關物資,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港石油碼頭

觀察者網:對於50%的最新稅率,印度外交部迴應稱“不公平、不合理、不可接受。印度將採取一切必要行動,維護自身國家利益。”印度可能採取什麼“必要行動”?

劉宗義:印度的商工部長戈亞爾不斷聲稱,印度要用實力跟美國說話。但從目前的可能性來看,除了向世貿組織(WTO)提出起訴,以及在外交上“求助”於中俄、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試圖做一些平衡姿態,讓美國重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之外,印度可打的“牌”也不多。

觀察者網:關稅變化導致印度對美出口受影響,於是莫迪近日呼籲印度民衆儘量購買本土產品。此外,有參與談判的印度官員在7月中旬表示,印度“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美國不能忽視14億人口的市場”。

“14億人口的市場”,這也是印度吸引衆多跨國公司前往設廠的關鍵原因之一,但也有聲音對這一市場的消費能力有所質疑。據您瞭解,印度本土的消費能力到底如何?它是否有可能也構建“經濟內循環”?

劉宗義:若按照印度種姓制度來劃分,婆羅門、剎帝利,再加上吠舍中的富裕階層,大概佔印度總人口的15%-20%。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國內所謂的“中產階級”和我們中國的中產階級概念完全不同,而且印度對其國內的“中產階級”並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

印度前1%的800萬人年收入達到了2萬美元,這個收入水平差不多和香港類似,隨後的9%類似中歐,相當於全球範圍內中等收入水準。在市場人員和一部分諮詢師眼中,印度的中產階級幾乎不存在。除了肥皂、火柴和電話信貸這樣全民皆需的產業以外,任何比這高檔一些的公司都只能面向極小一部分的人羣制定市場。

觀察者網:關於印度經濟,還有一則動向值得關注。7月底,印度央行發佈數據顯示,2025年5月,印度淨外國直接投資(FDI)僅爲3500萬美元,環比暴跌99%,同比暴跌98%。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變動?

劉宗義:一方面,國際資本開始看衰印度及其市場。過去,西方藉機炒作印度市場概念。由於印度股市較爲發達,因此大量遊資涌入印度股市進行圈錢操作,這也是過去幾年印度股市持續上漲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從今年年初開始,西方唱衰印度經濟的傾向就已十分明顯。特別是中國的DeepSeek出現之後,中印兩國的股市基本出現了逆轉,國際市場的資本流動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轉向。

另一個原因在於,印度多年來一直奉行類似“殺豬盤”式的吸引外資政策。這種政策不僅讓中方企業認識到了問題所在,日韓、西方企業也常常吃虧。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市場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例如,印度三星工廠的員工罷工抗議,甚至提出崗位世襲的要求,這進一步動搖了外資對印度投資環境的信心。

此外,蘋果在印度設有衆多代工廠,然而特朗普曾明確向蘋果CEO庫克表示,不希望他再將蘋果工廠轉移至印度。特朗普想要復興美國製造業以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而莫迪想借助外資振興印度製造業,二者目標存在根本衝突。

觀察者網:您剛提到印度在外交方面會轉向中俄及上合等組織,剛剛有印度媒體報道,預告莫迪將出席於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舉辦的上合組織峰會。

劉宗義:實際上,從今年中印雙方一系列的外交舉動來看,尤其是蘇傑生來中國參加上合組織外長會時,我當時就推測莫迪今年大概率會出席上合峰會。到了7月下旬,這一推測就已基本得到確認。

實際上,在相關事宜上,我們給了莫迪政府很大的面子,特別是在印度香客赴藏朝聖問題上。要知道,所謂“神山聖湖”從來就不是印度或印度教的,這不過是神話傳說與歷史牽強附會的結果。印度人大規模到西藏朝聖,是在1930年代英國的推動下才正式興起的,這其實是當時英國殖民主義擴張的行徑,目的是與中國爭奪在西藏的主導權。而且,印度教中溼婆神的居所,印度人自己都沒有定論,歷史上曾有六種說法,中國境內的岡仁波齊只是他們最新的一種說法,還把我國的瑪旁雍錯附會成梵天的所謂“聖湖”。這個問題涉及中國文化主權,從長遠角度考慮,我們對這一問題還需多加留意。

觀察者網:說到上合,您曾提議“上合組織需要優化組織決策機制,改革上合組織的協商一致原則,引入‘關鍵領域多數表決制’。”但這個提議極有可能面臨印度的再一次“一票否決”。這看上去像一個悖論。

劉宗義:由於創立之初對規則考慮不周,因此現在這一機制確實很難改。

目前的情況是,由於印度的反對,許多經濟合作倡議無法推行,尤其是中國提出、對其他國家大有裨益的經濟合作倡議。同樣,在反恐和地區安全問題上,印度的反對也阻礙了諸多事務的推進。

因此,在涉及地區安全穩定、發展繁榮等重要利益的項目和領域,我認爲應該實行多數表決機制,不應該因爲個別國家的反對,就讓所有對多方有益的合作陷入停滯。否則,面對美西方,特別是美國揮舞的關稅大棒和單邊主義行徑,上合組織將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畢竟,上合組織的意義在於爲未來的世界秩序奠定基礎。

印度一直想在所謂的印太海洋和歐亞大陸之間維持平衡,因此會阻礙上合組織在這些關鍵領域達成不利於美西方的協議。特別是在近期以色列和美國對伊朗採取行動的問題上,印度的態度與上合組織其他國家截然不同。

普京和莫迪會晤畫面 資料圖:央視新聞

觀察者網:最後一個問題,對於接下來的中印關係發展,您有什麼看法?

劉宗義:對於美印關係,我們不妨靜觀其變。與此同時,對中印關係也不宜抱有過高期望,畢竟當下印度仍追求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以此獲取更大的縱橫捭闔空間,進而繼續推行其大戰略。

近二十餘年來,隨着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強勢崛起以及印度人民黨的長期執政,印度的二戰史觀發生了顯著且刻意的重構。這種重構旨在服務於其國內政治經濟社會議程與大國戰略,其核心在於神化錢德拉·鮑斯,並系統性地編造一套契合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史觀。在莫迪政府的推動下,鮑斯在印度民衆心中的地位已超越甘地和尼赫魯,成爲最受崇敬的“獨立英雄”。

而歷史上,鮑斯在二戰期間曾與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後,鮑斯在臺北松山機場遭遇墜機空難,不久便在臺北醫院去世,其骨灰安葬於東京蓮光寺,尼赫魯、英迪拉·甘地和莫迪都曾前往祭奠。

莫迪在前往中國天津參加上合峰會之前,會先去日本參加印日年度峰會,屆時他很可能會去祭拜鮑斯,甚至爲被原子彈炸死的日本人默哀。倘若他真這麼做,我們更需對其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