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達拉特旗特教教師點亮折翼天使人生路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8日電 題: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達拉特旗特教教師點亮折翼天使人生路

新華社記者達日罕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裡,一堂與衆不同的手工課正在進行。張虹老師手持珠串道具,反覆耐心引導11名學生學習技能,時不時還在注意他們有沒有流鼻涕。這樣的場景,是這裡37名特教教師日常工作的縮影。他們用特別的毅力、方法和愛心,爲聽障、智障、孤獨症兒童編織起融入社會的翅膀。

“剛入職時,教學都組織不起來。上課時孩子們有的哭有的笑有的不停地轉圈跑,爲了實現正常的課堂秩序,不停地訓練了一年以上。”有着8年教齡的張虹回憶,剛入職時班裡智力障礙兒童比較多,近幾年孤獨症患兒的比例逐年上升。

目前她所帶的班級中有2名孤獨症兒童,對老師的耐心和專業度有了更高要求。張虹說,孤獨症患兒除了存在社交障礙,語言發育程度也可能會滯後,孤獨症患兒的興趣範圍通常極爲狹窄且固定,他們可能對某些物品或活動產生過度的依戀,並強迫性地重複某些儀式性行爲。

教師們不僅要承擔教學任務,更要充當“全能照護者”。擦鼻涕、輔助如廁、情緒安撫……他們用母親般的細緻,將教育滲透進孩子們生活的每個細節。

“其他學校教十幾年,可能已桃李滿天下,我們很難有這種感覺。但哪怕才帶二三十名學生,只要能讓絕望的家庭重燃希望,大家依然很有成就感。”正在帶課的韓嬌老師邊指導學生摺紙邊說道。

“孤獨症患兒家庭往往容易陷入‘照料、求醫、貧困’的惡性循環。”張虹表示,爲打破困境,學校構建起嚴密的家校協同機制:教師要定期和家長溝通居家訓練、調整康復方案。

一位學生家長坦言,身有殘缺是孩子們的不幸,但能有機會來這裡接受特殊教育,被更多人接納,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種幸運。

校長馬耀偉帶記者走進學校的拖布製作車間,10名畢業學生正專注比量着布條長度。

“月薪800元看似微薄,對他們來說卻是重要的突破。”馬校長介紹,學校採取“教育培訓+銜接就業”的模式,主動對接企業,爲殘障學生搭建輔助性就業平臺。“即使他們將來不在學校了,也能通過自己雙手照顧好自己,減輕家庭和社會壓力。”

特殊教育的“特殊”,一方面源於學生的身體情況特殊,另一方面則意味着從事這項事業的人需要有“特別的毅力、特別的方法、特別的愛心”。

“但凡有1%的希望,就該付出99%的努力。”馬耀偉望向操場上嬉戲的孩子們。此刻,那個總愛轉圈的孤獨症男孩,正學着幫同伴繫鞋帶——特教教師們播下的種子,正在這片充滿特別之愛的土地上悄然萌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