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O國樂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重磅迴歸

由指揮邱誓舷執棒臺北市立國樂團,融合臺灣戲曲、國樂、西洋美聲、偶戲與本土歌謠。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臺灣歌劇再現感動!由《花甲男孩》原著作家楊富閔散文作品改編、臺北市立國樂團跨界打造的原創國樂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將於2025年5月23-25日及6月7-8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重磅迴歸。這部作品由指揮邱誓舷執棒臺北市立國樂團,融合臺灣戲曲、國樂、西洋美聲、偶戲與本土歌謠,以貼近庶民生活的細膩觀察,訴說臺灣萬能媽媽的生命故事,也成功打造了屬於臺灣自制國樂歌劇新典範。

【2019年首演 口碑票房長紅成經典】

2019年首演的國樂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講述在臺灣南部偏鄉「水尾裡」的一羣媽媽們,如何在柴米油鹽日常生活中展現堅毅與樂觀的故事。劇情以鄉村因即將開設高速公路而迎來巨大變動爲背景,描繪母子聯手守護家庭記憶的溫情歷程,也對臺灣土地情感與倫理變遷提出深刻反思。

這次推出2.0版,劇情更加緊湊,製作陣容堅強,包括編劇兼導演遊源鏗、導演鄭嘉音、作曲家顏名秀都是臺灣藝文界重量級創作者。三位主角更由三種不同音樂訓練背景的演員擔綱,包括一出場「戲就活了」的戲曲名伶呂雪鳳飾演萬能媽媽「葉明珠」,甫獲金曲獎五大獎項提名的臺語流行音樂歌手謝銘祐飾演父親「楊錦鴻」,西洋美聲歌手湯發凱演出兒子「楊阿家」,透過不同風格的聲音演出,巧妙呈現臺灣文化多元融合的意象。

【一封獻給所有母親的情書】

本劇編導遊源鏗表示,這個劇本不僅是寫作家楊富閔的媽媽,「也寫你的、我的、大家的媽媽。」在遊源鏗的安排之下,全劇以押韻唱詞呈現,巧妙融合臺語民諺與「四句聯仔」的語言韻律,讓觀衆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臺語之美。偶戲的巧妙運用,象徵主角內心情感的映照,更增添戲劇層次與幻想色彩,也帶領觀衆穿梭於現實與回憶之間。

導演鄭嘉音表示,這不只是一出歌劇,更是一封獻給所有母親的情書,讓原本藏身在家庭、被視爲「理所當然」的媽媽們,站上舞臺,成爲故事的主角,「希望觀衆們走出劇場時,能帶着笑容哼着旋律,回家對媽媽說一句:媽,我愛妳!」

作曲家顏名秀指出,感謝北市國給予創作空間,這出國樂歌劇在音樂上打破界線,除了有歌仔戲調、歌劇、北管到臺語流行歌曲之外,甚至穿插越南流行歌,以貼合故事中移工與跨國婚姻的背景,彰顯臺灣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與創造力。而演員們的多樣音樂背景,也讓整體演出更具深度與吸引力。

主要演員合照,左起謝銘祐、呂雪鳳、湯發凱。(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北市國團長鄭立彬表示,2017年開幕的「TCO劇院」,已成爲北市國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跨界節目品牌!《我的媽媽欠栽培》訴說無數臺灣媽媽無私的付出與生命韌性,劇情也植入不少臺灣在地的社會議題及民俗文化,非常貼近我們一般人的生活而容易產生共鳴。恰巧本週演出適逢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的舉辦,屆時也將有許多國外貴賓親臨現場觀賞這部具濃厚臺灣味的歌劇作品,讓他們更認識、貼近臺灣。歌劇最重要的「音樂」元素,本次演出將由青年指揮家邱誓舷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現場演奏,如此精彩的本土鉅作,您又怎能錯過!

演出精彩片段,左起謝銘祐、李增銘、呂雪鳳、劉毓真。(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臺北市立國樂團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