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作品牌「土星」:打開創作的方向性,成為理解土地的人

一如黃虹毓以絞胎技法捏塑如土星環的紋理,她與彭奕軒於2014年在南藝大研究所時期創立的陶作品牌「土星」,也交疊着不同時期的養分。如以實體據點回看經歷,安南區工作室以課程爲主,曾於林百貨設土星實驗室,開啓與藝術家合作原土計劃與體驗工作坊,現坐落臺南中西區的土星,一樓展售藝術家實用器皿、二樓提供教學,三樓應力空間爲展覽藝廊,彭奕軒說道:「土星其實就是一路慢慢累加出來的,目前來到第三階段,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個良好的雛形。」

土星的最初,本做雕塑的黃虹毓爲尋求方向感,轉往創作型的實用陶,而具備繪畫與複合媒材專業的彭奕軒,當年透過風格強烈的攝影,大量記錄黃虹毓製陶過程與呈現放到社羣網路,雖一開始不太確定品牌能做到什麼程度,但彭奕軒直覺地認爲,品牌會是另一種宣傳方式,提供大衆從外部觀看藝術的路徑,而宣傳能量源自於兩人組的工作邏輯,逐漸構成了土星的樣貌:聚合了創作、媒材研究、教學、藝術家協作、展覽及跨界、跨國合作,一圈圈連成美麗的土星環。「最早最早,我自己就在想,土星會是『理解土地的一羣人』,不可能一直只有我的東西。」黃虹毓說,因「人」而轉動起的可能性,深刻滋養着土星。

土星品牌的最初,從奕軒紀錄虹毓的製陶過程、分享到社羣開始。

絞胎的製作過程,創造出如土星環的紋理。

十年前,這個陶作品牌是怎麼開始的?

彭奕軒(以下簡稱彭):當時我們分別在應用所陶瓷組跟造形藝術研究所念書,我開始用攝影記錄虹毓做陶的過程。陶創作得經歷很多的測試,但是最終只會展出一件東西,我就在想,如果過程持續被記錄下來,未來回看影像,或許就能累積成一種生產或是創作的方法。跟當代藝術很不一樣,陶作是透過「手」去留下來。品牌成立之後我們開始擺市集,那時有個共識:一個市集就擺一次,不要重複。跟虹毓在做絞胎的氛圍很像,不想要每個簽名和器皿都長得一樣。一開始不確定創立品牌能做什麼,但我們直覺品牌會是一種溝通方式,它讓我們能跳脫創作狀態,用一種外部的視角觀看自己。

經營土星帶給你們最大的養分?

黃虹毓(以下簡稱黃):因爲遇到很多人,看到其他人面對生活的方式,開始轉換自己的想法。有羣媽媽學生接近我媽媽的年紀,卻跟她們互動像朋友,這是跟媽媽不曾有的對話過程。以前的我,有比較多害怕的事情,也因爲認識了很多人,讓我變得越來越勇敢。還有因爲奕軒很可靠。以前會被警告做茶具有門檻,要留意得罪誰,因爲有時甘杯的小蒨,看她使用器具的開放性,讓我願意開始創作茶具,合作燒製節氣茶席的茶具。每個人給我們的能量都不一樣,都是很棒的。

彭:學生各自帶了不同的特質,茶的、咖啡的、有些是調酒文化的,我們產生更多交流,會激盪一些想法,一起合作計劃。

土星提供陶作教學,以協作角色參與各種創作。

土星發展出特別的「藝術家協作計劃」,至今已做了18檔,同樣身爲創作者,你們如何看待「協作」角色?

彭:去國外駐村帶給我們一些想法,臺灣或東方的工藝系統比較專注在個人創作,但在歐洲大家很自然把不同材料跟概念的東西混在一起討論,去試出技術上的新可能,爲藝術創作開啓各種方向性。協作的核心在於非單向性地交辦陶作者任務,虹毓比較像顧問,協助不熟悉陶的藝術家理解陶瓷領域的廣度和深度。我另外有經營節點藝術空間,當代藝術創作領域中,常遇到藝術家有許多想接觸的媒材,當他面臨需要透過陶瓷來創作時,想必希望找到可以理解自己的藝術語言、且協助實驗以陶作來轉換概念的方法,藝術家參與陶創作的過程,也能被記錄下來幫助宣傳,他的創作意圖能再次被細緻地閱讀。

黃:我會看到一些技術和美學的可能性,是我不曾想過的角度,像是會覺得別人的做法跟概念都超級有趣,幫他們完成作品,比做自己的作品更有成就感。

土星的下一步?想挑戰、或必須挑戰的風景是?

彭:從創作、協作、教學到展覽,我們建構了自己的小系統,現在想多方嘗試更多主動性的溝通,看看還能接往哪裡,土星也不能一直仰賴虹毓的體力來交換出商品,該跟傳產合作嗎?還是如何執行?這是目前卡到的一個點。陶瓷產業在臺灣的發展一直停在代工文化,我們想像傳產工廠是不是可能放下身段跟年輕陶作者討論合作可行性?有機會往更國際的方向來做?鶯歌每年有產地開放日,想特別約個導覽團參觀工廠,且期待新北市美術館未來也能有駐村系統,年輕創作者能從當代藝術領域回看陶瓷產業的狀態,歷史悠久的產業技術和文獻也許可以產生被觀看、再利用的價值。一如做陶時那些看不到的應力,土星想繼續探見尚未被好好看見的部分。

工作室一景。

土星有一隻十歲的Gili,虹毓說Gili也是品牌合夥人。

土星 十年大事記

【2014】由陶藝創作者黃虹毓、影像創作者彭奕軒創立土星。

十年前位於南藝大的工作室,是土星的起點。

【2018】在臺南 ho-yo space 以三個月快閃店回顧四年創作路徑。

【2019】開辦土星工作室,展開藝術家協作計劃、採集臺灣在地土質的原土計劃、課程等交流。

【2021】於臺南林百貨設立土星實驗室,展售器皿並陳列原土計劃的累積。

【2023】三層樓獨立空間在臺南中西區開幕,3樓應力空間展出當代陶工藝。

土星位於臺南的三層樓獨立空間。

土星爲臺北EMBERS製作餐盤「盤內的地質層系列」。

【2025】至3月完成18檔藝術家協作計劃,含括臺灣、香港、荷蘭藝術家。應力空間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個展及聯展20檔。

◎圖片提供:土星

◎責任編輯:胡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