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楊梅員本掩埋場裸露量清逾8成 力拚轉型生態教育園區

桃園市楊梅區基層座談5日登場,楊梅區員本里里長陳奕霖建請市府正視員本掩埋場垃圾堆置飽和現況,並加速推動轉型「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消除地方污名。(廖姮玥攝)

桃園市楊梅區基層座談5日登場,楊梅區員本里里長陳奕霖建請市府正視員本掩埋場垃圾堆置飽和現況,並加速推動轉型「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消除地方污名。(圖/環保局)

桃園市楊梅區基層座談5日登場,楊梅區員本里里長陳奕霖建請市府正視員本掩埋場垃圾堆置飽和現況,並加速推動轉型「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消除地方污名。市府環保局迴應,目前裸露量的清理量已經超過8成,會向環境部提計劃爭取明年撥覆土經費,包括綠美化讓掩埋場等。桃園市長張善政裁示,借重內湖垃圾山經驗,桃園的掩埋場穩定的部分不去擾動,其餘除了覆土和綠化外,也將規畫生態教育園區,讓環境要變得比以前好。

楊梅區員本垃圾場位於社子溪沿岸,與周邊住宅區距離過近,長年對當地居民造成嚴重衝擊,明顯違反水污染防治法「污染源應遠離水體與住宅」的原則,居民長期生活在惡臭、蒼蠅滋生、空氣品質惡化、揚塵與風沙干擾的環境中,身心皆苦。環境部長彭啓明3月時承諾在2026年年底達成臺灣零垃圾露天裸露掩埋場目標。

桃園市楊梅區基層座談5日登場,楊梅區員本里里長陳奕霖建請市府正視員本掩埋場垃圾堆置飽和現況,並加速推動轉型「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消除地方污名。(廖姮玥攝)

陳奕霖指出,所謂「覆土減臭」雖暫時降低氣味,實際上卻導致揚塵四起,僅爲延後退場的表面作法,並非真正解決之道,且員本垃圾場長期造成地方污名化,阻礙社區發展與環境形象提升,盼正式更名爲「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讓社子溪真正重拾生命力,成爲桃園南區的生態亮點,還給居民一個可以呼吸的家園,也能作爲未來永續發展的契機。

陳奕霖說,員本垃圾場多年來未見有效清空,地面與道路下仍有大量廢棄物與灰渣堆置,潛藏地下水與土壤污染風險。若轉型爲「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串聯社子溪兩岸生態綠地與步道,打造可親近的綠色公共空間,居民僅希望能安心在庭院呼吸、有步道散步,而非高規格大型設施,懇請本着同理心看見最基本的生活期待。

張善政裁示,桃園有觀音、楊梅、龍潭掩埋場,環境部長都來看過,基本上每天收的垃圾不會再到掩堵場暫存、轉運,直接進焚化爐,明年完成覆土後不會再臭味和揚塵,焚化廠目前也已完成歲修,除了可以處理每天收的垃圾,也有餘裕處理舊垃圾,儘量去化3處掩埋場的舊垃圾,至於里長提問能不能將所有舊垃圾都清走,應該是不會,因爲過去的舊垃圾量真的太多太多,很多以前掩埋的現在都穩定了,沒必要再挖出來。

張善政說,臺北內湖區的「垃圾山」,早年一直被罵,後來也沒全運走,大家開車經過北市環東快速道路看基隆河對岸,內湖垃圾山已經綠化爲小山,就在基隆河旁邊,沒有臭味也沒有颱風來會把垃圾衝到河裡的污染問題,綠化覆蓋後變成還不錯的小山丘,所以借重內湖垃圾山經驗,桃園的掩埋場沒有必要全部清光,除了覆土和綠化,也要規畫生態教育園區,環境要變得比以前好,不只沒有臭味,還能成爲觀光景點,等爭取到環境部經費,會逐步完成整治,若干年後看不出這裡曾是垃圾掩埋場,相信會是很好的環保教育園區。

環保局說明, 目前已將桃園市內2座焚化爐的餘裕處理量全數投入裸露垃圾去化作業,依風險高低分批處理,楊梅員本、龍潭店子湖及觀音保障掩埋場皆已在執行中,每日所收集的垃圾,以直接進焚化廠處理爲優先,避免惡臭、蚊蟲孳生及減少對環境安全的影響,並以2026年底前完成所有裸露垃圾的覆土作業爲目標。另外桃園市每日家戶垃圾產生量平均1300公噸,欣榮焚化爐與榮鼎生質能中心每日民生垃圾處理量扣除歲修時間平均爲1400公噸;每日餘裕量爲100公噸。

環保局表示,目前裸露量的清理量已經超過8成,會向環境部提計劃爭取明年撥覆土經費,包括綠美化讓掩埋場等,未來不會揚塵等污染問題,也會朝教育園區規畫,不過也會因應未來如果因爲其他地方發生天然災害或特殊情況,需要配合暫置做準備,在兼顧垃圾轉運、天然災害應變及綠美化等條件下,優先評估將員本掩埋場活化轉型爲「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