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推傳統市場轉型 聚焦品質升級、數位支付、網路商店

桃園市政府推動傳統市場轉型,市長張善政表示,將全面檢討公有市場用地活化方式,並以商品品質、數位支付及網路商店爲重點,打造現代化、親民化、永續化的市場新風貌。(桃園市經發局提供/姜霏桃園傳真)

桃園市經發局推動傳統市場活化,聚焦於商品品質與包裝提升、電子支付普及及發展網路商店。市長張善政表示,目前桃園共有39處公有市場用地,其中25處已開闢,尚有14處未開闢,市府將全面檢討其最佳利用方式,將依地方需求與城市發展方向導入其他功能,確保土地效益最大化。

副市長王明巨指出,傳統市場長期承載民生需求,但因經營困難、外攤林立,易衍生環境髒亂與交通問題,市府將協助攤商調整經營方式,導入新式管理與服務模式,引導民衆改變消費習慣,推動市場朝現代化、衛生化方向發展。另部分老舊市場將逐步退場,原有用地將重新規畫與活化,創造更高都市價值。

經發局長張誠表示,市府推動攤位改造,聚焦商品品質與包裝提升、電子支付普及及發展網路商店3大面向。其中新永和市場已有近4分之1攤商獲經濟部「優良市集暨樂活名攤」肯定,日月香肉鬆與仙草丘皆獲評五星級,不僅提升品牌價值,也爲傳統市場注入新活力。

經發局提到,傳統市場雖具在地特色、商品多樣與價格實惠等優勢,但因設施老舊、環境不佳、經營模式落後及數位化不足,吸引力逐漸下降。市府自2023年成立市場管理會報,由王明巨主持,跨局處推動消防安全、交通秩序及周邊環境改善,並辦理市場硬體更新、外牆意象、排水及廁所整建,全面提升購物環境。

經發局指出,新明市場自去年推動「新明市場周邊市容景觀與交通改善計劃」,並透過不定期聯合稽查維持成果。因建物存在結構安全疑慮,市府規畫採「先建後拆、原地安置」方式重建,並於廣明二停車場設置中繼商場安置攤商,同步推動周邊景觀與交通改善,帶動市場轉型與區域再生;忠貞市場則正辦理土地開發促參規畫,並於今年6月舉行公聽會,目前持續進行訪商,未來將透過都市更新或複合式開發,導入社福設施、文創及青創機能,促進市場再造與區域發展。

經發局強調,市府未來將以「重塑吸引力、活化空間、推動數位轉型、建立攤位汰換機制、建構永續市場」爲願景,並以「固本強基、優化體驗」、「經營輔導、推廣行銷」、「土地活化、價值轉型」爲策略,結合行銷推廣與數位支付應用,打造現代化、親民化、永續化的市場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