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PM2.5降至12.8 室內空品標章核發率六都第一
桃園市環保局致力改善空氣品質,去年PM2.5濃度降至12.8,室內空氣品質標章核發率達83%,居六都第一。市府持續加強污染源管控與輔導場所申請標章,全面提升公共空氣環境。(桃園市環保局提供)
桃園市環保局爲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已啓動2024至2027年的第二期「桃園市空氣污染防制計劃」,並配合環境部空污防制方案標準加嚴。依環境部公開監測資料顯示,桃園市PM2.5年平均濃度已由2023年的13.1降至2024年的12.8,另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標章核發率更達83%,爲六都第一,顯示空氣品質正穩步改善。
桃園市審計處指出,雖整體空污改善已有進展,但仍存在部分不足。包括部分固定污染源監測數據超過排放標準,或未能於規定期限完成連續自動監測設施連線,且部分學校周邊鄰近多家高污染風險固定污染源,恐影響學童健康。另仍有部分公告場所尚未取得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標章,顯示相關單位在特定區域與場域的空品維護仍有加強空間。
環保局迴應,針對固定污染源監測數據超標及未完成監控連線的廠商,均已依法裁處並要求限期改善,並在第二期計劃中規畫30項空污防制措施,明確訂定2024至2027年的逐年量化目標,確保污染源管理落實到位。
針對學校周邊存在高污染風險工廠的情況,環保局說明,目前環境部已針對新設固定污染源加嚴設立條件,必須先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覈准文件,方可進行設立作業。市府在審覈固定污染源操作許可證的變更、異動與展延案件時,也同步採取更嚴格的審覈機制,並針對學校周邊的高風險工廠加強稽查頻率,要求業者落實污染防制設備運作,並配合輔導措施以降低影響。
環保局也說,桃園市公告場所推動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標章成效亮眼,目前共計有138家場所納入管理,其中114家已取得標章,核發率達83%,居六都之冠。雖標章申請並無強制規定,市府仍將持續鼓勵並輔導尚未申請的場所完成申請與審覈,全面提升公共空間的空氣品質。
環保局強調,改善空氣品質是長期工作,需結合法規管理、稽查裁處與民間自主參與。第二期計劃除針對固定污染源加強管理外,也涵蓋交通移動源減量、營建工地揚塵防制、工廠排放改善及綠化工程推動等多元面向,目標是在4年內持續降低PM2.5濃度,讓市民呼吸到更乾淨的空氣。
環保局呼籲,民衆及業者應共同配合減排行動,包括車輛定期檢驗、工地防塵措施落實、室內空氣品質檢測與改善等,形成全民參與的空污防制網絡。未來將持續透過監測數據掌握空品變化,確保桃園空氣品質穩健提升,朝向健康宜居城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