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垃圾掩埋場舊垃圾是否會全部清走?張善政給答案

張善政率團隊參加楊梅區政座談會和所有里長、議員合影。記者鄭國樑/攝影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天參加楊梅區座談會,面對里長問垃圾掩埋的舊垃圾會不會全部清光,張善政明確答覆,「應該是不會」,因爲過去的舊垃圾量太多太多,很多以前掩埋的現在都穩定了,沒必要再挖出來。

桃園市目前有龍潭、觀音及楊梅三處垃圾掩埋場,堆置大量舊垃圾。張善政首次公開說明垃圾掩埋場舊垃圾處理的方式,並舉例臺北市內湖區的「垃圾山」,表示垃圾山早年一直被罵,後來也沒全運走,大家現在開車經過北市環東快速道路看基隆河對岸,內湖垃圾山已經綠化爲小山,就在基隆河旁邊沒有臭味,也沒有颱風來會把垃圾衝到河裡的污染問題,綠化覆蓋後變成還不錯的小山丘,所以借重內湖垃圾山經驗,桃園的掩埋場沒有要全部清光,除了覆土和綠化,也要規畫生態教育園區,環境要變得比以前好,不只沒有臭味,還可以到這裡走走看看。

他說,環境部長已經到桃園市的垃圾掩埋場現場看過,等市府爭取到環境部經費,明年會一步一步整治,環境一定比現在好很多,若干年後看不出這裡曾是垃圾掩埋場,而且會下一個很好的環保教育園區。

環管處長張書豪答覆里長時表示,目前楊梅區員本里垃圾掩埋場裸露量的清理量已經超過八成,會向環境部提計劃爭取明年撥覆土經費,包括綠美化讓掩埋場的狀態穩定下來,不會有揚塵等污染問題,也會朝教育園區規畫。他不諱言也會因應未來如果其他地方發生天然災害或特殊情況,需要配合暫置垃圾做準備,也強調平時就是每天收取的垃圾直接進焚化爐 ,不會再進掩埋場。

楊梅區員本里里長陳奕霖在區政座談會提案,要求市府正視員本掩埋場垃圾堆置飽和現況,並推動轉型爲「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消除地方污名,迴應居民訴求。

他表示,員本垃圾場位於楊梅區社子溪沿岸,與周邊住宅區距離過近,長年對當地居民生活與環境造成嚴重衝擊,明顯違反水污染防治法「污染源應遠離水體與住宅」的原則,居民長期生活在惡臭、蒼蠅滋生、空氣品質惡化、揚塵與風沙干擾的環境中,生活尊嚴被忽視近30年,身心皆苦。所謂「覆土減臭」雖暫時降低氣味,實際上卻導致揚塵四起、風沙頻繁,僅爲延後退場的表面作法,並非真正解決之道。「員本掩埋場」名稱長期造成地方污名化,阻礙社區發展與環境形象提升,以後要更名爲「社子溪員本生態教育園區」,作爲未來永續發展的契機。

環管處、海資處說明,楊梅區員本掩埋場現階段僅作爲焚化廠歲修期間、緊急臨時等轉運使用。在配合環境部於民國115年度完成裸露垃圾覆土時,必要時會灑水及撒草種形成植被,並持續加強場區及周邊環境清潔作業,以減少揚塵及風沙。

桃園市現有兩座焚化廠,垃圾焚化處理已有餘裕量,配合持續推動跨縣市區域垃圾互惠合作、巨大廢棄物廢轉能等多元處理方案,將逐步去化楊梅員本掩埋場暫置垃圾,並以安全爲首要原則,分階段處理具風險的場址。目前規畫清除楊梅員本掩埋場部分暫置垃圾,達安全無風險之狀態,另配合環境部於115年底前完成裸露垃圾的覆土作業,後續儘可能不轉運垃圾至掩埋場內,直接進焚化廠處理爲優先。桃園市每日家戶垃圾產生量平均1300公噸,欣榮焚化爐與榮鼎生質能中心每日民生垃圾處理量扣除歲修時間平均爲1400公噸,每日餘裕量爲100公噸

員本里里長陳奕霖質問垃圾掩埋場的舊垃圾是否會全部清走。記者鄭國樑/攝影

張善政首次說明垃圾掩埋場的舊垃圾已穩定掩埋的部分不會清走。記者鄭國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