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客家好客文藝季 送聖蹟祭典再現敬字傳統

桃園副市長蘇俊賓(前排右二)參與龍潭送聖蹟活動,鼓勵傳承客家惜紙敬字文化。(呂筱蟬攝)

爲重現昔日客家惜紙敬字、重視知識教育,桃園市客家事務局舉辦「2025桃園好客文藝季—文流x行動」送聖蹟祭典,該活動是北臺灣貫徹執行最完整的三獻吉禮儀式,副市長蘇俊賓親臨參與外,也邀請龍潭幼兒園幼童參與祭典過程,期盼藉由活動凝聚地方對文化保存的向心力。

早期客家人有收集字紙至聖蹟亭集中焚化,再以三獻古禮恭請河神將字紙灰燼送入大海的習俗,稱之爲「送聖蹟」。蘇俊賓表示,他曾在聖蹟亭旁的351旅服役,當年聖亭路拓寬規劃險釀龍潭聖蹟亭拆除危機,幸賴臺灣文學巨擘鍾肇政及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鬆等人,發起「搶救聖蹟亭」文化保存行動,使龍潭聖蹟亭得以保留,並將珍貴的聖蹟文化完整傳承。而鄧雨賢家族更參與了100多年前聖蹟亭的起造,如今能夠在這邊延續傳承優良的文化,不能忘記前人的努力。

桃園龍潭送聖蹟活動,邀請龍潭幼兒園幼童參與祭典過程,鼓勵傳承客家惜紙敬字文化向下紮根。(呂筱蟬攝)

他說,客家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文人的價值與堅持,一筆一墨、一字一句,甚至書寫的字紙都非常講究,這是對於知識分子的尊敬也是知識分子的自我要求,傳統文化非常認真且嚴肅的看待文人所寫出的每一個字、發表的每一個觀點;這些書寫過的紙張在丟棄時,也必須經過嚴謹的程序,即使燃燒成灰燼後,仍以虔敬之心送行,是客家長輩所流傳最好的價值之一。

客家局說,除了送聖蹟祭典外,另與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合作辦理「續聖蹟」特展,利用VR技術帶領民衆探討敬字精神。在地犀牛劇團則以鍾肇政、黃永鬆搶救龍潭聖蹟亭的故事爲主題,編寫全新的兒童劇碼,巡迴大溪、中壢、楊梅、蘆竹、龍潭、龜山區6所國小巡演,藉此將客家人敬字惜紙的文化向下紮根,共同傳承守護重要的文化資產。

今年也推出龍潭中壢線、大溪楊梅線、龜山蘆竹線4場次的聖蹟亭文化體驗遊程,安排專業導覽老師引領民衆造訪桃園各地聖蹟亭,更在遊程中加入地方創生景點,期盼讓民衆除了認識桃園地區敬字文化外,還能瞭解在地客莊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