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航空城建設民衆被犧牲 學者嘆「區域徵收」不公

▲桃園航空城上千住戶曾赴市府抗議,爭取到拆遷補償費和多項獎勵承諾,然而因爲計劃進展遲緩,住戶也很難在限期內獲得補助。(圖/CTWANT提供,下同)

圖、文/CTWANT

航空城計劃作爲臺灣的重大經濟建設,原本旨在打造國際級城市,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在地居民卻淪爲人球。學者指出,「區段徵收」制度本身對民衆並不公平,這一制度強制要求民衆參與土地開發,並且政府不需徵得居民同意,隨着開發進程的推進,許多政府曾經做出的承諾都未能兌現,原本所謂的合作開發,最終卻變成了民衆眼中的一場騙局,讓拆遷居民深陷困境,生活充滿無盡的壓力。

居民面臨被迫遷村,曾多次號召抗爭,抗議補償不足、無處安置,桃園前市長鄭文燦時期提出配套措施,將補償金額提高,並推出「先建後遷」安置住宅,更承諾部分原地回遷的可能性,居民部分妥協,剩餘家庭也因害怕成爲「釘子戶」,半推半就走上政府提供的補償之路,未成想等待他們的是無窮無盡的壓力及一件又一件待解決的問題。

▲桃園航空城安置基地附近水電管路設施欠缺,拆遷戶吳金樹重建房屋時難以申請到臨時水電,他只好先借發電機趕工,只爲爭取明年獎勵金。

安置街廓戶吳金樹直言,「先建後遷只是口號啦」,政府採引誘式讓民衆搬離,補償金額一開始先給一半,早日搬離後就再給一些,以「獎勵金」方式讓民衆一步一步按照政府的規劃走,可這獎勵金對比通膨價差哪算什麼,只能算是補貼!

吳金樹指出,一開始政府答應搬走就給15%的搬遷補償,後來又給了所有拆遷戶25%的建物拆遷加自拆補償費,「雖然說着好像很多,這些也都是居民號召抗爭得來的承諾。」

原來,因政府施工不斷的延期,延到物價上漲,居民難以負荷開發地的住宅,就怕會債留子孫,於是多次集結前往行政院抗議,這才換來市長做出的承諾,其中包含評點調整、建物拆遷加自拆補償費加20%、最後搬遷補償加15%、安置住宅降價、增加安置街廓自蓋補貼,貸款協調金融單位也不設限年齡。

可如今民衆仍面臨無處貸款,獎勵金時限過短等問題,也顯示政府所做承諾多項跳票。當詢問現在爲甚麼不再前往抗議,吳金樹笑着搖頭,「人越來越少了,聲音也越來越少了,以後可能連坐在這邊的人都要走光嘍」,阿公阿嬤對視一笑,「4:30了,我該回去煮飯了」,一位阿嬤站起身往家走,聚在土地公廟的人又少了一位。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徐世榮教授坦言,「區段徵收」制度對民衆本就不公,這已是歐洲19世紀產物,20世紀就廢除的制度,現如今已經21世紀了,「雖然講起來有些丟臉,但所有民主國家只剩臺灣還在用。」區域徵收是政府強制民間一定要參與的土地合作開發事業,屬公權力的行使,可土地應是雙方彼此同意,怎可以強制?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批評,「區段徵收」是政府強制民間參與土地開發,對於居民並不公平。

徐世榮說,政府一開始都說得很好,稱爲「合作開發」,可很多條件都沒講清楚,民衆都很善良也相信政府,到了這個階段跟政府所說的天差地別,「這根本是場大騙局」。

可土地開發難以避免,徐世榮建議,政府可採美國在用的「協議開發」,迴歸到民間契約模式,人民自行來申請,相對地,對於不願意簽訂者,政府也要予以尊重,絕不應逼迫,雙方擺在公平的位置,這樣纔不會有人民感覺被騙、求助無門的狀況發生。

延伸閱讀▸ 破碎家園1/桃園航空城計劃延宕 政策波折+物價暴漲慘壓居民▸ 亞洲發燒星/北川景子上新戲老公DAIGO幫宣傳 GACKT打開訊息服了「這傢伙很贊」▸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