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高中「落葉有光」課程奪特優獎 推氣候教育、永續發展
桃園市桃園高中設計「落葉有光的微氣候行動」課程,榮獲「113年氣候變遷暨永續發展教育校本課程方案徵件活動」特優獎,並獲頒新臺幣10萬元獎金。(桃園市教育局提供)
桃園市桃園高中設計「落葉有光的微氣候行動」課程,榮獲「113年氣候變遷暨永續發展教育校本課程方案徵件活動」特優獎,並獲頒新臺幣10萬元獎金。課程內容融合氣候變遷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發展出兼具在地特色與跨領域深度的校本課程,涵蓋歷史、國文、數學、表演藝術等多元學科。
桃園高中表示,該課程由主任鄭吉鬆、老師李欣嚴、老師黃鬱惠與老師謝文茹組成的團隊共同設計。課程以「氣候變遷」爲基礎,結合在地環境觀察,學生透過閱讀與反思歷史中的永續智慧,國文老師李欣嚴以「啓動循環生活」爲題,請學生檢視自身生活與消費習慣,並提出低碳、循環、共享的行動方案。
另透過設計思考與行動實作,學生實地參與落葉堆肥製作與推廣,並將堆肥成果應用於社區與小農,成功促成環境教育與地方永續的良性循環。
桃園高中也說,在「碳後重生」單元中,表演藝術教師謝文茹以創意敘事導入,引導學生從植物的視角出發,傾聽校園每一處生命角落的氣候故事,並透過聲音創作、圖像設計與校園導覽,讓自然成爲環境教育的有聲教材。
鄭吉鬆指出,希望學生不僅學習氣候與碳的相關知識,更能實際將改變帶入生活、影響社區。黃鬱惠也說,該課程承接桃園高中長年對落葉議題的關注,從2024年志工服務社探索落葉處理方式,到2025年進一步思考堆肥的有效使用,學生與老師們共同走過一段實踐與創新的路。
桃園高中校長徐宗盛表示,這次教師團隊的榮耀,展現學校在素養導向、數位學習與永續教育上的持續努力,也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理解氣候議題,進而轉化爲具體行動,「每個角落、每一棵植物,都是校園最美的一葉」,這堂課實踐了這句話的真義。
教育局說明,此次徵件活動旨在強化教育人員對氣候變遷教育、永續發展教育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理解與應用,推動學校課程朝向減碳、調適、淨零等目標邁進。桃園高中團隊的課程設計不僅深度迴應氣候危機,更成功結合社會、經濟與環境三大面向,展現高度整合力與教育創新能量,爲校本永續課程樹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