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慈文國小辦「綠色夏日課程」 帶動節能減碳的跨域實踐
慈文國小配合教育部的跨領域美感計劃,以「未來『能』做什麼?」爲主題,打造結合能源教育與藝術表達的綠色夏日課程。圖爲學生替「未來棲息屋」上色。圖/教育部提供
氣候暖化漸趨嚴重,節能減碳與環境永續成爲關注焦點,教育部透過「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劃」,鼓勵學校融合藝術、科技與生活議題。桃園市慈文國小透過一整套「綠色夏日課程」,帶學生從瞭解乾淨能源、現代科技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到討論出兼具科技、智慧、節能的一座未來棲息屋,展現對環境永續的深度思考與實踐。
慈文國小配合教育部的跨領域美感計劃,以「未來『能』做什麼?」爲主題,打造結合能源教育與藝術表達的綠色夏日課程。課程從「乾淨能源」的知識探索出發,學校安排學生前往「電幻一號所」進行實地參訪,透過沉浸式裝置體驗綠能發電、太陽能應用與VR模擬飛行等設施。
課程也結合多項實作,讓學生動手設計風力發電小屋與太陽能車模型,並進一步延伸至「磁」的科學探索,帶領學生認識綠能背後所依賴的稀土金屬「釹」與磁力運作原理,創作出「動磁音樂裝置」和「獨一無二魔磁畫」等作品。
爲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與社會感知力,課程還以戲劇表演與身體律動爲媒介,引導學生模擬現代科技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孩子們化身爲海洋生物與鳥類,深入思考當地球環境充斥各式電磁波信號時,生物進行遷徙與移動時將會如何受到影響,過程中也學會以更溫柔細膩的視角,審視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微妙關係。
課程後段以「未來棲息屋」爲設計主題,學生統整所學的知識技能,融入個人想像與創造力,設計兼具科技、智慧、節能與再生材料概念的未來棲息屋,展現對環境永續的深度思考與創意實踐。
教育部表示,慈文國小綠色夏日課程,充分展現出節能減碳不僅是科學知識的累積,更是一場融合感知體驗、創意表達與行動實踐的完整學習旅程。期待更多學校投入跨域課程實踐,讓教育引領學生爲環境與社會共創永續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