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207條雨水下水道 未達標
桃園市升格後重新規畫檢討28個都市計劃區雨水下水道,改採5年重現期距標準,並積極爭取流域綜合治理及前瞻基礎建設計劃補助,全市雨水下水道長度已完成超過440公里,建設完成率從50%提高到85%、居六都第3。(蔡依珍攝)
桃園市中壢區今年屢因大雨淹水被網友戲稱「環北灣」,審計處發現桃園20處都市計劃區,有高達207條雨水下水道管段,未能滿足5年重現期距保護標準,其中,中壢、平鎮就佔逾3成,和積、淹水災情現況相符。水務局坦言升格前是採3年重現期距設計,如今全市建設率已達85%、居六都第3,會持續爭經費興建,並將舊城中壢、平鎮列爲首要改善區域。
審計報告指出,水務局去年委外辦理承洪韌性及友善水域規畫計劃,分析桃園市雨水下水道容受力,發現桃園20處都市計劃區有207條雨水下水道主幹管段未能滿足5年重現期距保護標準,且集中特定區域,其中,中壢、平鎮有70條管線未達標、佔33.82%,輔以AI分析今年4月輿情,和強降雨期間中壢民族路、環北路、中新地下道及平鎮環南路地下道等多處積、淹水災情相符。
審計處也點出,平鎮山子頂地區、中壢龍岡等部分系統若排除外水影響,仍因管徑不足、坡度不符或多年未清淤造成設計容量受限,要求將容受力不足及淹水風險高區域列爲雨水下水道最優先改善區,優先評估擴大管徑、增加坡度或新建分流等改善工程。
水務局解釋,桃園升格前雨水下水道系統由鄉鎮市公所主政,是採3年重現期距設計,且進度緩慢僅完成5成,升格後重新規畫檢討28個都市計劃區雨水下水道,改採5年重現期距標準,並積極爭取流域綜合治理及前瞻基礎建設計劃補助興建,全市雨水下水道長度已完成超過440公里,建設完成率從50%提高到85%、居六都第3。
水務局不諱言,中壢與平鎮位處舊城區,都是縣政府時代興建,且不乏灌排合一、上游大下游小情況,暴雨易淹,已針對易淹地區重新檢討,以「環北灣」爲例,將透過上游截流到新街溪、中正公園增水門控制、下游灌溉溝分流到既有下水道、環北路灌排分離等4大策略改善。
水務局也直言,推進1公里的雨水下水道要價1億元,所費不貲,升格以來以每年增加3公里目標邁進,會持續爭取經費跟編列預算,提升整體都市防洪韌性,確保市民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