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賽升級,車企把增程式當成救命稻草,靠譜嗎?

6月8日,理想汽車正式關閉了理想ONE(參數丨圖片)的所有訂購入口,這款功勳車型正式退市。作爲理想汽車的首款車型,理想ONE於2019年4月上市,價格高達32.80萬元,但銷量卻非常可觀,四年多總共售出了超20萬輛。

在造車新勢力中,理想一開始並不被看好,但就憑着理想ONE這款車活了下來,並迎來了現在L系列月銷近3萬的戰績。目前,理想的美股市值已經高達325億美元左右,遠遠的甩開了蔚來和小鵬,實現了驚人的反轉。

覆盤一下這幾年的發展史,會發現理想如今在造車新勢力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選對了增程式這條一直不被看好的技術路線,並吃到了紅利。如今,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涉足增程式,並將其視爲應對競爭的靈丹妙藥。

消費者用腳投票,增程式從邊緣到主流

首先必須承認,增程式並不是一個有多先進的新技術,甚至被主流車企視爲“落後的技術”。對此,甚至多個企業的高管,還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一場“口水戰”。

追根溯源,增程式的發明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費迪南德·保時捷,早在1901年他就採用戴姆勒的發動機設計出一款名爲Mixte的增程式電動汽車。但是,當時燃油車正如日中天,包括增程式在內的所有電動車方案都被淘汰了。

進入21世紀,油價上漲和環境保護等問題,讓人類開始考慮新能源替代方案,油電轉換成了大勢所趨,在電池技術不足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增程式再度被推上了前臺。

雪佛蘭是較早涉足的品牌,Volt就是增程式的代表作,它可以通過標準家用220伏電源充電,依靠車載的16kWh鋰離子電池驅動車輛,最多行駛80公里,當電池電量消耗達到最低臨界限值時,車載發動機啓動發電,相當於給電動車裝上了移動充電器,綜合最大行駛里程達到570公里。

從現在的眼光看,這款車的指標很落後,但在當時還是不錯的。2011年雪佛蘭Volt以進口的方式引入中國,命名“沃藍達”,只是49.8萬元的定價,註定了其最終鮮有人問津的命運,錯過了引領一個時代的機會,着實可惜。

這也是2019年,理想ONE重新拾起了增程式這個技術路線,絕大多數人不看好的重要原因。彼時,業內普遍的觀點是,純電動車將是大勢所趨,增程式可能還沒等普及就被淘汰了,所以沒有未來。

但是,純電動車的推廣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快,中國國土面積大,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差異巨大,這就決定了用車場景的複雜性,所以儘管電池技術進步很快,續航里程也在不斷提升,但是仍然免不了續航焦慮,特別是在補能速度提升上存在技術瓶頸,很難像加油一樣方便,而換電模式成本又太高。

所以,增程式技術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擁有純電的駕駛體驗,同時又可以正常加油,沒有續航和里程焦慮。可見,滿足市場需求才更有生命力,消費者用腳投票讓增程式從邊緣回到了主流視野。

增程式不是救命稻草,與插混並駕齊驅

在油電轉換這個大背景下,市場的多元化決定了技術路線的多元化。事實上,在燃油車領域,節能減排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提高發動機的熱效率,渦輪增壓和缸內直噴技術等等,以及日系的油電混動路線,包括豐田的THS混動、本田的i-MMD混動,還有日產的e-POWER,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中,本田和日產的技術就包含增程式的原理。

不過,國家對新能源的認定,純電續航里程是一個硬指標,這就要求必須裝上大電池,而日系的小電池方案只能算燃油車裡面,也就享受不到新能源紅利,只能平替自己的燃油車。

相反比亞迪的DM-i插混方案,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一時間成了王者。同樣在插混領域技術底蘊豐厚的還有長城、吉利、奇瑞、長安等企業,技術也在不斷升級。

由此可見,對於消費者“既要擁有電動車體驗,又要補能方便無續航焦慮”的訴求,增程並不是唯一的方案,插混同樣也是非常不錯的路線。

並且,從技術設定上看,插混路線更加完善。增程式是串聯,發動機只能用來發電,不能直接驅動車子,這就要求電池必須要大,才能保證極限狀態不拉胯。所以,市面上增程式的車子一般都是大車,定位也相對高端,價格自然更貴。

並且,雖然大電池意味着更長的純電續航,但是對於主流用戶屬於續航過剩,等於拉着個大電池跑,並不經濟。所以在虧電狀態下,增程式的油耗也自然比同級插混車型更高一些,特別是跑高速時甚至比同級油車還高。而插混車型在跑高速時可以並聯直驅,所以根據主流人羣的應用場景,電池不用做的太大,夠用就好,控制油耗更容易。

從目前終端市場的表現看,插電混動和增程式都有市場,都有“爆款”車型,雖然技術路線略有差異,但是大方向一致,都能讓用戶在沒有續航焦慮的情況下,享受電車的駕控感和經濟性,所以很難簡單的用“先進和落後”來貼標籤,只能說適合就好。

綜合產品力說話,車企要有自己的“護城河”

如今,中國汽車市場越來越卷,雖然國家對新能源車仍有政策扶植,滲透率仍肉眼可見的提升,但是無奈參與競爭的企業太多,淘汰賽已經開打。

傳統燃油車企要殺入新能源車賽道,造車新勢力們也要努力維護基本盤,而增程式因爲技術原理簡單,沒有專利避壘,所以迅速在行業內鋪開。

在理想初露鋒芒之後,東風嵐圖殺入新能源賽道的突破口,也是增程式,尤其是後續華爲與賽力的推出的問界,以及長安深藍、哪吒和零跑的加入,使得增程式聲量越來越大,開始與插混平起平座,甚至有趕超的勢頭。

不過,雖然某知名品牌網紅高管表示,“增程式是主動的選擇,不是因爲技術”,“本來有並聯直驅的,後來被砍掉了”,但是插混技術更爲複雜,沒有技術底蘊很難做好,是不爭的事實。

這意味着,插混如果技術上打磨好了,相對於增程式在競爭中有一定優勢。以比亞迪的DM-i爲代表的插混陣營,技術實力都非常雄厚,技術也在不斷的完善,這對於想靠增程式逆襲的車企來說,無疑提升了難度係數。

其實,理想的成功,增程式的路線紅利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對高淨值大家庭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以及綜合產品力的匹配。增程式並不是靈丹妙藥,通過增程式確實讓一些企業獲得了一定的路線紅利,但是能否形成自己的核心用戶羣,是一大考驗。

對於企業來說,還要是找好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然後構建品牌“護城河”。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理想已經展現了純電技術,接下來將切入純電賽道,這給準備靠增程式拉一波銷量的車企打了個樣兒。對於車企來說,前瞻性的技術佈局纔是王道。